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31.
鲍鹏山 《寻根》2001,(6):11-15
如果说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那么谢灵运则是山水诗的鼻祖了。他是“元康之英”过后,试图从体制中解脱自己的又一个人物。学史家们喜欢强调陶渊明与谢灵运的不同,是的,他们的为人风格与为风格都有极大的不同。由于陶渊明的杰出成就与崇高地位,把谢灵运与他放在一起比较,本来就不大公平。况且两人风格不同,以读陶之眼光与趣味来读谢,当然格格不入。叶嘉莹教授就提  相似文献   
32.
早在阅读《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时已熟悉了叶嘉莹的名字,感觉她是一个极敏锐的研究者,直到后来看了她的许多词学方面的论文更是钦佩不已,她的每一篇文章都试图在解决某个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从叶嘉莹初期的对于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分析和评论,到对唐五代两宋之重要词人的特色分析,最后发展到从整个西方理论角度对中国传统词论的观照与反思,都在解释着词的特质及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3.
2012年10月28日(星期日)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对我来说,有些遗憾。但我仍然庆幸自己抽到的是《归园田居》,这让我能比较深入地去感受陶渊明。我认为,那些伟大的心灵曾经所深刻体悟过的苦痛,以及超越苦痛中所呈现出来的心灵形态,在我们凡人的身上,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只是程度深浅  相似文献   
34.
叶嘉莹在现代词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作为一名女性学者,其理论不可避免地与以男性为主的词学研究者们有明显的区别。她运用女性批评理论研究词学,显示出独特的女性视角。  相似文献   
35.
稼轩词不仅因其抒发壮怀和寄托感慨之气势凌云不主故常而受到词家的重视,而且因其使用语汇之丰富多彩而为历来读者所喜见。加拿大学者叶嘉莹教授曾认为,辛词在语言方面是“既能用古又能用俗”,“其对语言文字之驱使运用之手段”,却是使之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主要缘故”(见缪 、叶嘉莹合著《灵溪词说》)。就语言文字的笺释来说,当前国内外最完备的注本当首推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其它各类选本的注释大都源自此本,不必细说。邓注本不断进行修改增订,已趋完善。自1956年印行以来,它经历了1962年和1993年的…  相似文献   
36.
叶嘉莹的中西诗学比较研究,实在是为了弘扬和传播中国古代诗词,而绝非为比较而比较,其或如有些学者那样为了扬西而抑中,这是叶嘉莹中西诗学研究不同于他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叶嘉莹指明了中西诗论在具体阐释论证上各自的长处和短处,二者如能互识、互证、互补,那就可以兼擅其长、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7.
叶嘉莹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老辈学者和诗家,近来适值先生90寿诞之际,先后有张候萍撰写的《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三联书店,2013年),以及熊烨编著的《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嘉莹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两种传记各具特色,洵为踵事增华之美事。  相似文献   
38.
本文借鉴叶嘉莹先生评析诗化之词方法,从"能感之"与"能写之"两方面对陆游词加以分析,探究陆游词兴发感动之生命力及其表达方式及语言上的美感缺失所造成的局限。  相似文献   
39.
叶嘉莹教授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为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相似文献   
40.
《宜宾学院学报》2017,(4):42-48
叶嘉莹在解读与研究过程中,不但立足诗词文本注重审美意蕴的诠解,而且将之放到原有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把握与析解,揭示诗词所蕴涵的儒家文化意蕴与历史之维。以儒家文化观照中国古典诗词与诗学的审美特性,不仅可以揭示古典诗词所蕴涵的儒家文化意蕴,而且也将拓展和丰富学界对诗词的研究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