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41.
朱永新 《新教师》2020,(1):16-17
中国是诗的国度。正如林语堂认为的那样,诗歌在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诗歌丰富、凝练地表达着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着的情绪"。可以说,一部中国诗歌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史。2019年9月9日,我受邀参加叶嘉莹教授归国40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向95年的诗意人生致敬的典礼,也是一个向为弘扬诗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奉献毕生精力的先生致敬的仪式。  相似文献   
42.
叶嘉莹提出了“兴发感动”说的著名诗论。这一理论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兴”论,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学中对于读者地位的重视,同时该理论也是她个人多年来批评和创作诗词经验的总结。本文认为“兴发感动”说的创新性在于将诗歌生命化。在运用这一理论时,叶嘉莹也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3.
叶嘉莹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传道授业与学术研究之外,文学创作成果颇丰。本文主要撷取叶嘉莹先生7首诗词曲进行赏析,作品创作时间跨度60年,体例涉及七律2首,套曲1首,词2首,七绝2首,内容涉及她大半生的客观经历和主观情感,其情真,其味厚,其格高,其韵远。这些作品体现出叶先生毕生对诗词的热爱,体现出她深厚的旧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体现出她的理论见识、人格追求以及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奉献精神。她的作品内容充实,各体皆工;情思深邈,风格多样;学养丰厚,才气纵横;境界高妙,富于哲理,予读者以感发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44.
大学时在图书馆几次与叶嘉莹的著作相遇,仅仅只是翻一遍就放下了。那时想读的是理论,觉得她的讲演稿太简单了。时隔四年,就在前不久,看到中华书局版和北大版的叶嘉莹,突然问就喜欢起来了。特别是看了叶嘉莹的生平及其在北大版写的序言,读完后不禁对其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45.
周济对温庭筠、韦庄和李煜有过一段评论,分别用“严妆”、“淡妆”和“粗服乱头”来形容三人的艺术特点,王国维认为周济的评价拔高了温、韦二人,而对李后主过分贬抑,他不赞成周的看法。本文从具体作品分析温、韦、李三人的艺术特点,力图给他们一个更客观的评价。本文认为,从艺术表现手法和作品的感染力上看,李后主比温、韦二人要更胜一筹,而周济事实上也有此意,跟王国维的观点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46.
她是国内外著名的古典文化学者,退休后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美好的晚年生活就在眼前。她却把自己托付给国内,奔波讲诗。"中国古典诗词的根在中国,我们的青年走进这座珍宝山,却空手而归。"叶嘉莹对古诗词的传承充满忧虑。"我已经91岁了。如果我不把自己从古诗词中看到的好处讲出来,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来者。"内心有很好的品格持守,就不会被别人左右  相似文献   
47.
叶嘉莹先生有多种词学论著,其《迦陵论词丛稿》更是萃集精华之作。叶先生的词学研究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为词的研究拓宽了视野。而其研究方法融合中西,既立足于国学传统,又融入了西方现代批评理论,在研究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8.
“大学语文”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学校施行本国语文高层次教育的传统课程,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可是,目前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已渐渐偏离了它的根本。面对现状,作为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媒介,教师可从教师的个性魅力、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等方面,加强教师魅力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期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49.
彭苏 《青年教师》2009,(11):60-62
“很多人问我学诗词有什么用,这的确不像经商炒股,能直接看到结果。”叶嘉莹先生清音平缓,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清高,方正的下颌突显出她的刚强。“钟嵘在《诗品》序言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心有所感才写诗。‘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身处贫困卑贱之中,安分守己,不为外物所动;独处时有诗为伴,陶渊明、杜甫、苏东坡、辛弃疾,都在你的眼前……”  相似文献   
50.
灵子 《高中生》2013,(31):15
好友是一名杂志记者,已经工作五六年了,工作算是努力,但未见什么成绩。有时她也会嘲笑自己,但更多时候她还是安之若素,知道自己没有过人的天赋,只求做到问心无愧。她常将一些采访前后的故事讲给我听,有一则让我印象深刻。几年前她曾做过一次叶嘉莹教授的采访,谈论古典诗词。报道照例没有太大反响,但有一位山东的读者特地发来短信,讲了自己的故事。这位读者因为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