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同光体”在诗歌艺术风格上与贾岛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在创造诗歌的意境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这与他们的生活背景、人生经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朱丹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1):53-55,71
同光体闽派作为同光体诗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诗人多、诗作丰富、诗论颇有建树的特点,其中以亲缘关系和聚会结社为特点的诗学交游活动是同光体闽派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同光体闽派诗人风格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俞明震是近代诗歌大家,其诗歌在数量上虽不多,但以特点鲜明、质量上佳取胜,主要成就是《觚庵诗存》四卷诗。俞明震诗歌创作与其人生经历紧密相关,可分为六个时期。在情感风格上,其作品寓浓深情感于澹秀天资,用简单的白描笔法道出最动人心之语。在诗歌技艺上,其诗体物细腻,擅长布景设色,描摹光影,又常用叠字、流水对等修辞手法凸显诗歌的音韵美。在流派上,俞明震诗歌学习简斋,属于"宋诗"一路,与同时期的"同光体"声气相求。除诗歌贡献外,俞明震忧心黎民,身国一体的情怀和独立时代潮头的开明思想也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4.
陈诗是晚清民国重要的皖籍诗人,自幼年归乡后初学渔洋,更宗中晚,随吴保德、吴保初兄弟学诗,并得王尚辰指点。光绪二十六年入沪后,陈诗与文廷式、郑孝胥、陈三立、夏寿田、冒广生、朱祖谋、夏敬观、陈衍等一批坛坫名流交往密切,诗风发生变化,不盲目模仿前人,得以自立。在与同光诸家的交游过程中,陈诗又能摆脱明代以及清中期格调派以来那种意图效仿唐人却落入窠臼的习气,自成一格,在当时诗坛卓然自立一家。  相似文献   
15.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论“同光体”,从诗歌发展史的视角观照宋诗,提倡“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研究诗歌的个性化、“至”的境界等诸多理论问题,对思考中国近代诗歌及诗歌理论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然而,“同光体”诗派在晚清“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使然,因此,对《石遗室诗话》中的同光体诗论进行一番去蔽还真的探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同光体诗人与贾岛都生活于动荡的年代和混乱的政局中,有济世之志而无用志之机,这便是他们诗歌产生的相似的社会背景;而他们自身的经历和心性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取材的狭窄而将主要的心力放到诗艺的研炼上,体现出相类的诗歌意境和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自宋以后,唐诗一直被后世诗人奉为圭臬,而宋诗备受冷落.直到各种学术集大成的清代,这种现象才有所改变.在清初出现宋诗运动,到晚清,承继这一运动而产生了一个较大的流派--“同光体“.“同光体“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康乾盛世转入晚清“乱世“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其形成的土壤;乾嘉“朴学“和作为官方哲学的程朱理学,是其诗歌理论的学术指导;流派诗人本身的素养及其师承是其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龚乾义与叶长青是著名诗家陈衍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时的教学助手,也是清末民初影响最大的诗派同光体闽派中长期被埋没的重要诗人。龚乾义诗个性特色鲜明,不摹古人,用笔生涩,融合了同光体闽派、赣派、浙派等各派的特点,在同光体诗派的发展中具有独特意义。叶长青早年从陈衍游,其诗风格近于陈衍晚年诗风;抗战爆发后他弃学从政,其诗风格也遽然一变。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尚不能与龚乾义相比拟,但在学术上则是陈衍事业最重要的阐扬者。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文艺思想,后人多叙引其“知言养气”说、“以意逆志”说与“知人论世”说,而少有涉及“夜气”说者。有之,在诗论中,首见于晚清“同光体”诗派巨子陈三立。  相似文献   
20.
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关系过往的研究存在着某种误区,对历史事实存在一定的曲解.由同光体、诗界革命派、南社的文学观念、思想立场、政治倾向、艺术形式等角度切入,重新审辨寻绎出同光体与诗界革命派、南社的相通之处,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近代文学史上三派并峙这一文学现象,厘正一些纠缠不清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