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陈三立(1853-1937),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为"同光体"的旗帜和领军人物、赣派诗人的代表.在清末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号称清末"四公子",是清末"诗界革命"的八贤之一.他是具有改革思想、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他是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来考虑自己的进退出处的,故能长期有官不居,宁愿助父变法,"以改革天下"为己任.  相似文献   
22.
评陈衍《石遗室诗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衍的《石遗室诗话》是近代诗歌批评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对“同光体”诗歌的揭橥,同时收录和评论了咸、同以来大量诗家的作品。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诗话独特的诗论形式,又对其有所突破,它的特点是更富理性精神和朴学精神,更富集大成之功和地域色彩。不仅对近、现代旧体诗坛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思考中国近、现代诗歌乃至文学理论中的诸多问题都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陈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他支持维新,光明磊砢,一生坚守于诗歌与学问的“荒寒之路”,在晚清与民国诗坛上影响很大。他将朴学与诗歌融于一炉,揭橥“同光体”诗歌及其理论,创作诗论与诗文成就斐然。但同光派在众多的诗派诗人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人们所诟病,所以陈衍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研究上应有的重视,因此,对他的文学史意义进行去蔽还真的重显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4.
成舍我与南社“朱柳论诗”公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舍我因编辑关系卷入1917年中国诗坛发生的“朱柳论诗”公案,这一公案成为南社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宣告了南社的解体。表面的论诗纷争,实质上是20世纪初中国化领域内流派纷争、新旧论辩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5.
所谓"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即"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是同光体代表诗人、近代著名诗论家陈衍的重要诗学观点,也被认为是同光体在诗学理论方面的标志性创见。但是,过去学者对此解读多有分歧。通过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内涵进行深入细微的分析,可以明晰陈衍提出此诗学观点的真实意图。同时,同光体作为近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在学宋的大纛之下,其重要诗人诗学的具体路径,也各有差异,反映在"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上,其不相合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6.
张求会 《东方文化》2000,(4):113-116
1917年,革命学团体南社曾经因为唐宋诗争而引发一场严重的内讧,身为南社主任的柳亚子当时“肝火旺得一塌糊涂”(柳亚子《我和朱鸳雏的公案》,见《南社史长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下不另注出处,均见此书),狷狂之性表现得淋漓尽致。20年后,柳亚子追忆往事时却再三深表悔恨、愧疚。一前一后,一狂一悔,何以判若两人?细究其中原委,颇多警醒后世之处。  相似文献   
27.
有清一代,从清初即有宗宋派,中期又有浙派,晚期则有宋诗派及后衍的同光体派。作为浙派诗人翘楚的厉鹗(1692-1752),尤值得研究者注意。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清道咸年问董兆熊笺注、今人陈九思标校的《樊榭山房集》。《前言》中称《樊榭山房集》版本主要有三:一是乾隆本,仅收诗集十八卷;二是道光蒋刻本和光绪徐刻本,只收部分词作及《游仙诗》等;三是光绪振绮堂刻本,  相似文献   
28.
黄濬年表     
黄濬(1890-1937),祖籍福建侯官(今福州),是同光体闽派广大教主陈衍的得意门生,亦是同光体闽派后期的重要人物,然学界对黄濬鲜有研究,更甚者多有讹误。该文以黄濬为中心,旁及其家族、友朋,考证出黄濬的具体生卒年和生平主要事迹,并以年表的形式将其一生经历呈现出来。笔者撰有《黄濬年谱》,《黄濬年表》乃其简略提纲。表中各条均不列详细考证及具体出处。  相似文献   
29.
30.
诗人兼学者陈衍生当中国鸦片战争后的特定时代,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有反映爱国忧时、贴近社会的;有歌唱山水友朋、贴近人生的;还有论诗咏史、充满哲理的。他的诗歌形式别具个性。语言或清苍刻峭,或清新圆润,融文学性与哲理性于一炉,走出一条荒寒的诗意人生之路。而作为“同光体”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