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更新观念 加强家校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的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能发生分歧。”  相似文献   
52.
阮籍出身世儒之家,有济世之志,但魏晋禅代之际独特的历史政治背景,使阮籍处于一系列矛盾的漩涡之中,本文具体分析了四组矛盾:“生”与“道”的矛盾,“仕”与“隐”的矛盾,“济世”与“遗世”的矛盾,“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阮籍终生徘徊于矛盾痛苦之中,他的内心世界典型的反映了正始时期知识分子惶惑、悲观的心态。  相似文献   
53.
魏晋玄学的产生,对中国思想化观念的走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而援儒入道,以道释儒的结果就设定了儒道互补的化态势,它架设起了中国士人的化心理结构场,并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54.
笔者曾对300名教师的教学“病症”进行过认真的诊断分析,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80%以上的教师为了讲好某一节公开课,往往提前一周乃至一个月就开始做精心的准备——先是广泛搜集资料,然后反复试讲,最后展示,但效果仍不理想。缘由之一:不熟。这种教材不熟、方法不当、知识不博、学生不活的教学行为极大地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开展,也使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55.
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在思品课中创设“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愉快地进行学习,从而激活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56.
名教自然之辩是天人之辩在魏晋时代的独特展现,因而也就是对人原则与自然原则分裂冲突问题的理论探讨。王弼的“名教本于自然”论,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论,裴危页的“崇有”论,都只是片面强调了人原则和自然原则两之一,只有郭象提出的“名教乃自然之迹”论,才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一方面,他用“自性”(性分)来解释仁义礼乐、等级秩序、社会分工的形成,从而强调了人原则;另一方面,他用“迹”与“所以迹”这一对范畴来解释名教的异化,从而突出了自然原则。在郭象看来,名教与自然、理性自觉与意志自愿内在地统一了起来,人原则和自然原则有机融合,从而为其个体道德学说的阐发廓清了障碍。  相似文献   
57.
汉魂之际由于社会人事的需要,形名学得以发展。王弼依托这一理论为基础,对言意之辨进行了新的探讨,并依此援道入儒,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诠释,从而建立起以无为本的贵无理论,为当时已被士人所广泛认可的圣人人格的指向、君主材质的规定以及政治生活中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等现实问题,在本体论的高度上提供了一种理论的支撑,亦并开启了魏晋玄学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8.
"足性逍遥"说是郭象伦理思想的核心.郭象关注"足性逍遥"的真正内驱力是为了从根本上消融自然与名教的对立和紧张,从而为名教的合理性寻找一种内在的依据和支撑.同时,郭象阐述了一种"自然有为"的思想,为"足性逍遥"提供某种可能性论证.  相似文献   
59.
郭象提出的"名教即自然"是对魏晋以来自然与名教之辨的调和.郭象的名教即自然,反映了知识分子对孔子以来"士志于道"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的传承.  相似文献   
60.
"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嵇康的重要社会思想,也是后人了解嵇康的重要切入点。众多研究中,以综合嵇康一生的思想特点分析"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意涵,使其被过度诠释,真实含义被曲解。通过意涵重构认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为不拘泥于经典儒学的束缚,实现心中不自负、自大和自夸,随性而不刻意为物累心的精神境界。它反映嵇康的人格追求,或成为圣人的人格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