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教育   969篇
科学研究   72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102篇
综合类   36篇
文化理论   12篇
信息传播   30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介绍了Human Library的含义、特点以及与图书馆服务的结合,分析了HumanLibrary对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影响,研究了基于Human Library的公共图书馆网络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公共图书馆网络志愿者服务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32.
辛亥革命时期吴稚晖的政治思想由最初的传统守旧、维新改良而演变为革命,曾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于接受中外进步思想理论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33.
吴敬梓《范进中举》(新课标人教版9年级上册)第九段里有这样一句话:“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这是胡屠户将喜极发疯的范进打醒后一位邻居说的话。句中的“亲切”一词,课本编者可能认为通俗易懂,而没有加注释。《现代汉语词典》对“亲  相似文献   
34.
吴宓家族与近世三原大儒刘古愚关系密切。在清华求学近6年,吴宓与汤用彤、吴芳吉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而且饶麓樵、J.Pickett等老师对他的诗歌赏鉴观和文化价值观倾向都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儒家原典的熟读精思和对卡莱尔、爱默生、华兹华斯等人著述的阅读,也为他文化保守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分析吴宓当时的言论可知,是赴关留学以前的本土微观文化环境和经历促使吴宓主动选择了拜白壁德为师,并进而成为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相似文献   
35.
《泣红传》是一部写知青学的大悲剧。作品在大气磅礴的构景之中,又不乏男欢女爱与小桥流水的描写。善于用细节,动态描写和内心独白来刻画人物。此外,《泣红传》的写景也很有特色。  相似文献   
36.
本文介绍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考据学派的吴、皖分际,评述了他们褒皖抑吴的学术取向,并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章、刘、梁褒戴抑惠的原因。提出在清代考据学中,惠、戴并立,且惠启发了戴,戴又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37.
《全唐诗》把《胡无人行》归于唐代诗人吴筠的名下。本文对作品的流传情况、风貌特征、诗人主体的心性人格等几个方面作了简略的考辫,认为这首诗的作者应该是南朝齐梁之际的吴均,而并非唐人吴筠。  相似文献   
38.
论述了南宋风雅词派的渊源、成因、题材取向以及审美规范,通过分析姜夔、吴文英代表词作,指出风雅词派的主要特点是词语雅化、精于格律、炼字炼句,用典隶事,既源于婉约词派,又异于婉约词派。  相似文献   
39.
我一向称陶行知先生为中国的“求真派大诗人”。之所以说他是大诗人,是因为陶行知先生主张以审美的精神塑造人,把求真、致善、惟美作为教育的灵魂,追求真善美和谐统一与知情意和谐统一的教育境界,写出了一首壮丽的生活教育史诗。“求真派”则是我对这位先贤的一种个性化称谓,因  相似文献   
40.
精神导师无声润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田 《教师博览》2003,(4):40-41
曾有人形容:“吴教授极具人格魅力。”的确,吴启迪的魅力并不是外在的,只有同她相处日久,才能逐渐感受到她自然而然所散发出的魅力,这种魅力体现在她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体现在她对学生生活细节的关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人格魅力,使得吴启迪成为第一位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