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8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判牛     
古人于仲文9岁时,跟父亲去见周文帝。周文帝问于仲文:听说你喜欢读书,书中记载着哪些事啊?于仲文从容地回答:奉养父母、服务国君,千言万语无非是‘忠孝’两个字而已。  相似文献   
22.
宫中图     
《宫中图》卷,绢本,墨笔,五代(南宋摹本),周文矩作。全卷被分割成三段,皆流入美国。第一段曾名《仕女图》,纵28.3厘米,横168.5厘米,现藏美同克里夫兰美术馆;第二段名《宫中图》,纵28厘米,横尺寸不详,现藏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第三段名《唐  相似文献   
23.
“左翼文学本身也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是没法用一个人、一种倾向、一种理论对它做出一个确定无疑的界定的文学。”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是由多种成分和力量汇合而成的文学运动,从“革命文学”的倡导到“两个口号”的论争,始终激荡着内在的差异与张力。因此,我们不论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批判还是对左翼文学做出一种肯定,都必须在差异当中来思考左翼文学,而不应该笼统地用固定的观念去综合。  相似文献   
24.
从以往对左翼文学的研究情况来看,多数评论比较注重左翼文学作为一个政治化的、有明确的政治理论、文学理论和纪律要求的文学团体的共性,而忽视了左翼文学在共性追求中的差异性。其实,左翼作家的创作既具有左翼文学的总体特征,又具有自己特异的个性世界和文学世界,有自己人生和美学的独特经验与追求。如此才构成左翼文学的丰富和文学成就的可观。  相似文献   
25.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文小说创作及其评论现象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对待作家作品的评论必须排除任何干扰,作具体深入的评价和艺术把握,这样不仅能客观公正地把作家作品呈现在文学史上,而且也能促进我们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26.
周文的小说与散文特别注重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活动氛围的营造,在他创作的百余万字作品中,以自己早年的经历为创作源泉,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独具边荒特色的社会风情画,为中国现代文学添上了奇异绚丽的一笔。  相似文献   
27.
《琉璃堂人物图》 ,是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周文矩的一幅重要的人物画作品。图卷取材于历史故事 ,以纪实笔法反映唐代杰出诗人王昌龄等于江宁琉璃堂雅集吟咏 ,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尊崇 ,并张扬出正义的人格精神 ,在艺术上取得很高的成就。该图卷北宋晚期见于著录 ,靖康以后 ,原迹近于湮没 ,八百多年来未能引起注意 ,迄至现代始露端倪并得以确认 ,从而纠正画史中的某些错误。本文在考证、记述相关事物的同时 ,对图卷的艺术、人文价值 ,作者和中国五代时期的人物画成就 ,以及图卷所描绘的历史人物、事件试作一新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8.
"周文"是西周贵族创造的典章制度、礼仪规范以及与之配套的文化符号体系的概称。中国古代有一个"文"的传统,其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绚烂多姿,举世罕值其匹。这一"文"之传统即由"周文"发端,嗣后相续相禅、延绵至今,从未断绝。春秋之时王纲解纽、"周文疲弊",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之传统的断绝与衰微,相反这正是其新发展、大繁荣的契机。从"文"的历史传承角度看,"周文"是诸子百家之母体。严格说来,中国古代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文学史",但有着无比丰富的"文"之历史,而且对一切诗文的研究都只有在这一"文"的语境中进行,方庶几近之。  相似文献   
29.
“文以载道,道因文显”。思想内容决定了作品的成败,而艺术形式则对思想内容的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周文的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特立独行,典型生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现实的白描手法、极致的对比艺术三个方面,构成其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空间。  相似文献   
30.
儒何以柔     
近代学者多以“柔缓”以至“柔懦”释“儒”之“柔”,但儒者之“柔”并非由“驯顺”的意志发出,而是由“包容”之心而来。儒者具关爱同情之心,而又守以“德”安人服人之道,故而呈现出“慈爱”、“祥和”的“柔”的气息。这种气息来自于儒者对族类的“大爱”,实际可以追溯至华夏先民一以贯之的对“生生”观念的体认。大儒由体味“天地之大德日生”而具有“大爱”,故而具有“柔和”地对待世人以及天地万物的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