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1篇
  免费   2篇
教育   762篇
科学研究   2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36篇
文化理论   22篇
信息传播   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在文化语汇翻译生态环境中,文化的多样性和译者的个体性决定了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对“需要”、“能力”和“环境”做出合情合理的适应与选择,多维度地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顺利完成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相似文献   
882.
正国际理解的核心词有很多,"和平"分量最重。"和"在汉语语汇里的本义是"音乐和谐",引申为和睦、谐调、温和、和气、和平。"平"在汉语语汇里的本义是"平坦",引申为削平、铲平、平息、平定、安定、太平、公平、平均、缔结和约。"和平"在希伯莱文中包含了"平安"、"健康"、"幸福"、"和谐"、"安  相似文献   
883.
即兴伴奏是一门综合课程,是音乐教学和课外艺术实践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能,然而,学好它却并非易事,需要掌握与其相关的理论课程,并将其融合并应用于实践。本文从两大方面谈谈如何学习即兴伴奏以及怎样对歌曲进行编配伴奏。  相似文献   
884.
语言语汇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语汇是舞蹈作品创作和研究的基础材料,语言语汇和舞蹈语汇都承载着组合语义、表情达意之要旨。本文以杨丽萍的原生态舞蹈语汇和语言语汇体现的民族性进行对照,以期开阔新的语汇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885.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文学、音乐、美术等为一体,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舞蹈创作,顾名思义,贵在“创”,无“创”便谈不上“作”。作为一门独立而又独特的艺术门类.它又有自己独特的内在规律。舞蹈创作能力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以及思维、想象等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886.
长期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在音乐专业教育的发展中,随着一代又一代音乐理论家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民族和声被赋予了无限活力。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国民族和声在和声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接着借助一些成功运用民族和声元素的作品,探讨了民族和声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式,以期为音乐理论专业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7.
高师和声是一门集和声理论和伴奏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它以训练学生的多声思维能力和即兴编配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该课还极其适合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在该课的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发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和声教学走出“纸上谈兵”的困境,实现音响化。  相似文献   
888.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特点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艺术歌曲形成于“五四”运动以后,并于30年代发展成熟。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为代表的作曲家,将欧洲作曲技法同申国诗词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和民族化和声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使之成为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  相似文献   
889.
赖玉连 《福建教育》2007,(3):16-16,52
我们都知道阅读能拓展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想法,帮助他们建构写作的能力。然而对刚入小学的低年级孩子而言,认识的语汇有限,话都说不清楚,要如何通过书写表述想法呢?  相似文献   
890.
冯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5):106-108,138
一、作品中偏音的突出与强调偏音(三度间音),即“4”(清角)、“#4”(变徵)、“7”(变宫)、“7”(闰)四个音。早在唐朝,就有了偏音的记载。杜佑《通典》中云“自殷以前但有五声,自周以来加文武二声,谓之七声。五声为正,二声为变。变者,和也。”王仲《琴学概论》中说“殊不知五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