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69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91篇
教育   36895篇
科学研究   3089篇
各国文化   190篇
体育   1286篇
综合类   1583篇
文化理论   1161篇
信息传播   3932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267篇
  2022年   282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321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363篇
  2016年   587篇
  2015年   1037篇
  2014年   2777篇
  2013年   2771篇
  2012年   3455篇
  2011年   4435篇
  2010年   4572篇
  2009年   4871篇
  2008年   6610篇
  2007年   5984篇
  2006年   3198篇
  2005年   1943篇
  2004年   765篇
  2003年   691篇
  2002年   639篇
  2001年   549篇
  2000年   373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本文针对目前教育界发生的一系列学生由于缺乏情感教育而引发的问题,论述了情感教育在促进个体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着重指出了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2.
"和谐"——审美教育的理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是美的基本内涵 ,审美教育作为以美来培养人的活动 ,“和谐”即是其不可偏离的基本指向。审美教育以塑造完美的人格、创造和谐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通过构建和谐的审美文化 ,在促进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上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使所培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冲击。  相似文献   
63.
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的和谐、匀称、完善和多样性的统一构成了美,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的审美意识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对于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它对于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因此,把美学方法运用于我党的宣传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中国古代美学理论,沿着发掘美感、唤醒美意识、创造美的轨迹发展,重在审美体验,集中分解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具有开宗启源的理论奠基意义。  相似文献   
65.
朗诵的言态表达包括口语和态势语两种部分。其表达形式的美学内涵体现有:朗诵的言态表达是富有情感的表达,是富有形象的表达,是富有变化的表达,是口语和态势语相结合的表达。  相似文献   
66.
邱处机和他的西行记--中西部古文化交流的重要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处机和他的西行记在《正统道藏》中有详细记载,它是我国12世纪上叶中西部文化交流的重要古文献。本文对其西行路线、邱处机的人格特征、道家情趣与境界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7.
美学语境下的音乐情感具有多重意蕴,它对于揭示音乐艺术的本质,以及从其基本特征上去建立音乐内容和形式较为普遍的联系具有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68.
而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国家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 ,高等教育要完成这个任务 ,就应在课程设置上具有整体的、长远的素质培养眼光。具体来说就是现在要补充一个不应有的缺憾 ,即高等教育各专业都应开设美学理论课。当然课程的开设应有针对性 ,也需系统的、良性的教育运转机制  相似文献   
69.
优秀的少儿科普读物往往具有双重功能,即能满足小读对科学知识需求的致用功能和阅读快感的审美功能。对于前,业内人士较为重视,研究也较为深入,而对于后的研究则远远不够。下面从编辑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提高对审美功能的认识,按照美的规律编辑少儿科普读物。  相似文献   
70.
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语言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按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使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两种方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利用学生这两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探究有效的教学措施进行训练,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