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0826篇
科学研究   340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401篇
综合类   152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360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27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169篇
  2020年   219篇
  2019年   24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279篇
  2016年   294篇
  2015年   542篇
  2014年   1246篇
  2013年   974篇
  2012年   989篇
  2011年   1149篇
  2010年   973篇
  2009年   804篇
  2008年   890篇
  2007年   614篇
  2006年   555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361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曹农 《现代语文》2014,(12):94-95
一、追踪古诗词鉴赏的足迹 1949年前,受到封建社会的影响,以及一些新文化的深刻冲击,在古诗词鉴赏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未能出现较多的作品,只是一些零散的范例点评。诸如:俞平伯《清真词释》、顾随《东坡词说》、《稼轩词说》,该时期未能出现体系周密的鉴赏方法。  相似文献   
972.
兰州城市学院培养学生历来重视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文学作品的鉴赏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石,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进行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具体途径有:一、授课中传授鉴赏技巧。二、活动中培养鉴赏能力。三、写作中提高鉴赏水平。  相似文献   
973.
在众多的古典诗词当中,由于"物我"隔阂的存在,加之古人多以"兴趣"、"神韵"论诗,成为读者阅读和鉴赏的障碍和"烟雾弹"。以"物我对照"的角度去审视作品,就能化"物我"的隔阂为"物我"的联系,这里归纳了"物我对照"的四种基本鉴赏方法,并对其审美特点做出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74.
职业教育的基本矛盾是基础教育与能力培训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敏感.文学鉴赏在语文教学中是处理文本的基本能力,是语文教育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文学鉴赏的培养,培养他们的社会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解说、网络编辑等职业也具备一些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975.
976.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主要原则之一为"以考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具备程度为目的",该题显然侧重于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察。《课程标准》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学业质量水平(注:后文均简称水平)划分了四个等级。[1]笔者据此为出发点,对本题所考察该素养学业质量水平的不同层次予以申说,并希望藉此能服务于教学实践,不当之处尚祈教界同仁赐教。为方便论述,此不避繁冗,题干及选项全文,附于下:(3)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  相似文献   
977.
978.
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对初中生的学习与成长有很重要的正面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去开展古诗词鉴赏课程,以此来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学习与成长。当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思维还不是很完善,古诗词对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吸引力,所以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古诗词鉴赏课堂,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同时还应利用多种方式去提高课堂质量,从而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979.
诗歌鉴赏在高中教学中的难度是众所周知的。学生读不懂诗,继而做题无处着手,导致高考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一直处于偏低状态。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鉴别阅读法应该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0.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用朴素的语言,将父亲对孩子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本文通过剖析文章的主题思想、选材、立意、结构、语言及人物描写手法等方面,深层次地体会和认知这篇文章,感受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探究其真正能够引起一代又一代人共鸣的魅力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