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020篇
科学研究   182篇
各国文化   106篇
体育   199篇
综合类   383篇
文化理论   68篇
信息传播   46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919篇
  2013年   618篇
  2012年   680篇
  2011年   1056篇
  2010年   829篇
  2009年   835篇
  2008年   957篇
  2007年   729篇
  2006年   582篇
  2005年   469篇
  2004年   437篇
  2003年   482篇
  2002年   404篇
  2001年   345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鹦鹉媒》《庄目》“下编传奇四”著录有钱维乔所作此剧 ,称 ,“乾隆刊本” ,“凡二卷四十一齿句。”末叙其本事。按 ,钱氏《鹦鹉媒自序》称 :“鹦鹉媒者 ,其事本般阳生《聊斋志异》 ,而益以渲染成之。”其兄维城《鹦鹉媒传奇题词》谓 :“精诚只愿感苍穹 ,几上淋漓血指红。”事见《聊斋志异·阿宝》 ,谓粤西孙子楚 ,生有枝指 ,性迂讷 ,人以“孙痴”呼之。富室女阿宝 ,有绝色 ,日择良匹 ,终不当意。子楚从人戏言 ,央媒议亲。宝戏曰 :“渠去其枝指 ,余当归之。”生果以斧自断枝指 ,血流如注。清明出游 ,得见宝 ,魂随之而去。坐卧依之 ,甚相得…  相似文献   
52.
福建文化名人陈宝琛里居期间 ,听到“甲午”战败 ,清廷“割让”台湾给日本的消息 ,悲愤难抑 ,写下著名的《感春》四律。本文试作剖析 ,以管见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诗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53.
《中学教育》2005,(12):59-59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类情感。  相似文献   
54.
谈情中景观     
我这里要谈的,不是指被审美主体移情变质的虚景,也不指他身尤情生幻的幻景,而是指有情人在特定心态下对实景的观照。下面我们先玩味一下几首写四季景色的小诗和词曲小令:  相似文献   
55.
56.
一诗四唱和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有一首 《无题》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发表后没几天,逃居日本近十年  相似文献   
57.
蔡琰的<悲愤诗>被大多数学者认定是自述身世之作,于是人们往往依据诗中的内容来探索她的生活经历.但详绎此诗可以发现,诗中所叙乃是董卓部下劫杀掳掠的暴行及其给人们特别是妇女所造成的深重灾难,而与蔡琰本人的处境和遭际不相符合,因而<悲愤诗>并非蔡琰自述身世之作.在此基础上,考察东汉末历史事实,可以认定:蔡琰没入匈奴之事容或有之,但并非没入左贤王.她不久即被赎回,因而并没有所谓滞留南匈奴十二年并生有二子之事.  相似文献   
58.
<诚斋集>传承有绪,然亦有少量佚诗.栾贵明先生自<永乐大典>辑出五题六首.经考辨,仅一首或为诚斋所作,馀五首中一为朱熹之作,四为陈尧佐之作,陈氏之作<全宋诗>仅收其一,另三首未收.  相似文献   
59.
罗昕 《新闻知识》2008,(1):64-65
一、手机媒体: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新渠道在公民参与公共治理的进程中,"安徽五河短信案"、"重庆彭水诗案"、"厦门PX事件"开辟了"短信干政"的独特渠道,具有新时代的标本意义。在传统表达渠道受阻的现实困境下,手机媒体成为继因特网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的又一有力突破口,发出了公共治理的强势声音。党的十七大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高度,已经明确提出:"要健全民主制  相似文献   
60.
在曾三同志(1906年——1990年)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有幸看到两篇他创作于晚年的诗作手稿(实物现收藏于武汉市汉阳区档案馆)。诗稿系以蘸水软笔书写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件汇编》的前衬页和扉页反面空白处。两首诗分别为对我党重大历史转折的回顾和退居二线时的自我勉励,不仅让我们看到76岁的曾三老人对党的事业仍然有着执着的信念,也让我们读到他那份谦虚谨慎和严于律己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