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79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7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魏庆新  魏焕新 《武当》2014,(9):8-11
“中平枪,枪中王,左拦右拿法度严,中心一扎不可挡”,“不论高低与远近,中间一点是枪王”。其枪法套路是由著名武术家魏金章先生传承下来的。魏金章,字金山,山东临清人。1905年出生,1977年与世长辞。他自幼随祖辈习武,17岁那年师承河北吕少武习练少林拳和杨氏太极拳,尤其擅长搏击。19岁那年即携技赴东平、邢台和天津一带课徒传艺。1932年,他出任临清国术馆馆长,赴省国考获得银盾优胜奖。而今,魏门弟子众多,现已传至第五代。  相似文献   
22.
“寸阴寸金”之说,来之惜时的古代文人。“寸阴”一语初见于汉。《淮南子·原道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自此,以“寸阴”指称时间大为流行。唐末王贞白有世所传诵的名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父之》云:“共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朱熹《偶成》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未可轻。”诗中“寸阴”显然是指极短的时间,然而在“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中,“寸阴”是一个有一定值的时间。那么,“寸阴”如何求解其值呢?光阴,意即光的投影。光影当…  相似文献   
23.
24.
唐隆平  唐果 《收藏》2007,(12):76-81
近年来,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湖南古代青瓷窑址不断被发现。考古发掘证明,湖南的青瓷窑址除了东汉湘阴(岳州)窑外,更主要的集中在唐末至北宋的衡阳。衡阳境内分布着100多处自唐至宋元时期的大小不一的青瓷窑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5.
26.
起居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五代时期的起居制度虽沿袭唐制,但却比唐制更加繁复,其内容主要包括内殿起居、外官问起居、巡幸起居、外命妇问起居以及一些不定期的起居活动等。五代起居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变化较大,起伏波动,废置无常,然亦有新创,如五日内殿起居等,并对宋代以及后世诸朝的起居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28.
本文对大足北山石刻第254号的初步分析,认为主尊像为阿弥陀佛、观音、地藏,侧壁造像为十王和判官,并认为该龛在题材上,具有浓厚的世俗化佛教色彩。其中的十王造像,对于探讨大足石刻同类题材的演变,尤其是五代时期,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发展线索。同时,该龛存有准确的铭文,为深入了解地狱神灵系统的演变,提供了早期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9.
唐末科场弊端丛生,"豪贵塞龙门之路,平人艺士十攻九败"的情况,注定了那些朝中无奥援、家中无厚积的文士往往久困科场.他们为求一第,或结为群体以诗名相吹嘘,以期博得主司的赏识;或奔走于权门大宅干谒请托,以求提携,因此诗坛上出现了许多与进士科密切相关的合称,如"咸通十哲"、"芳林十哲"、"九华四俊"、"三罗",成为一种颇具唐末时代特征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对合称的来源、含义以及诗人之间的交往等问题进行考察,有助于我们对这些诗人群体及个体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0.
追溯当前还活跃在影坛并保持着相当影响力的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张艺谋、黄建新的创作轨迹,观照"第六代"导演张元、王小帅、贾樟柯的创作观念和创作现状,追问何以陈、张、黄能在影坛保持长久的影响力,"第六代"可否再走"第五代"的成功之路,电影导演的创作之路是否必须历经"转型",从而尝试总结一些规律和启示,以期引起研究者对"中国电影导演创作传统"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