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教育   2411篇
科学研究   150篇
各国文化   19篇
体育   150篇
综合类   91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79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245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丽丽 《文教资料》2011,(24):22-24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善,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伦理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美现象,它是美与善的关系,也是善与美的统一。从伦理美学的角度研究沈从文,可以更深地进入其精神世界理解其创作内涵。本文通过对他的文学作品进行自然美、人性美、生命美与道德的多角度分析,对他的伦理美学进行较为全面的阐发,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2.
沈从文是一个热情的理想主义者,《边城》是他充满深情唱出的一曲生命的理想之歌,是他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把它凝结成的"诗",是沈从文梦里故园的产物。他写湘西,实际上是通过故园风物的眷念来补偿人生的失落,以慰藉他那魂灵深处的创伤。主要从画中人、画中物、画作者、画外意三个方面来解开这个梦,为读者打开神秘之窗。梦是美丽的,而"美丽的东西总使人忧愁",为了淡化这宿命的悲剧,沈从文以"善"与"美"进行了巧妙的阐释,从而圆了这个作于都市的"乡下人"的梦。  相似文献   
53.
《善恶的彼岸》是尼采晚年一部豪放力作,在他的整个著作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善恶的彼岸》一书的文本出发,研究了尼采的道德思想,按照逻辑顺序概括为建构的“善”与“恶”,道德的起源和本质,对道德的分期和分类,对道德价值重新建构:超善恶四个方面。尼采的道德思想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54.
《成才之路》2011,(31):101-F0003
山东省滕州市至善中学坐落在滕州市至善路南侧,京福高速公路西侧,毗邻国际家居广场,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是一所集学园、花园、乐园为一体的三年制市直初级中学。  相似文献   
55.
唐娜 《华夏文化》2009,(2):56-57
“知止”是中国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对“知止”观念的经典解释。  相似文献   
56.
1、左、右手力臂挥杆击球必须有一个中心轴点,它的位置在左腕与小臂的结合部。任何物体运动,都有中心,没有中心就会失去平衡,挥杆就不能稳准。为确保中心点的牢稳,左臂必须贴身。2、左、右力臂要合一,须做到五相同:即握杆松紧度相同,按压退杆和进杆顺势扬翻相同,挥杆速度和方向相同,做到五相同就能实现双合一的目的。3、左手为舵手。左手在上端是舵手,掌管方向,起到定向作用。左手扬翻要自然,右手就按规律跟。左手平日很少用,不灵活,要多练习。  相似文献   
57.
生活中伦理无处不在,广西特有少数民族的生活伦理就体现在他们的居住生活格局、社会生活组织秩序、婚恋生活、文化生活中。他们的居住生活格局暗涵宗族团结、家庭和睦的内涵;社会生活组织秩序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道德性,努力使整个民族团结向善;求真求善的自由婚恋生活;还具有对神灵和祖先的感恩与怀念的传统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58.
一西方哲学的善概念在理性的曙光展现之前,希腊人的生活受到神话的深刻影响。柏拉图的早期对话录中,曾经探讨"一行为之为善,乃因神喜欢它;或者,一行为自身为善,神依其本性必定喜欢它"①;这两种意见,前者属於神话思维,后者则进入哲学反省的领域。但是,如何判断"一行为自身为善",并无明确的答案。在苏格拉底之前,大致有两派意见。一是主张灵魂轮回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宗教戒律做为善行的判准,并以灵魂福祉做为善行的目的。二是主张原子论的德谟克利特,由於原子论是唯物的与无神的,所以善在於自我节制、与人无争、平静度日,多活一天算一天。到了辩士学派,就不谈善恶而只问利害了。②那么,苏格拉底的看法如何?他有三个论点:一,人在成年之前,最好依循城邦的法律,并信奉城  相似文献   
59.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