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752篇
科学研究   2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在高师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认真、正确地分析学生在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注重这些差异,并根据这些个性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得到发展,使他们逐渐成为有个性、有特色的音乐艺术人才,达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692.
民族器乐合奏课是普通高等院校民乐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修养,民族音乐表现力和民族管弦乐合奏能力。而对比训练正是培养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质的有效途径。抑扬对比,提高学生音乐情感表达能力;顿挫对比,增强学生音乐节奏控制能力;刚柔对比,促进学生音乐力度把握能力;明暗对比,培养学生音乐色彩表现能力;徐疾对比,加强学生音乐速度掌握能力。  相似文献   
693.
694.
"我是一只蜗牛,小小的壳里,有我自己完整的世界--因为这样的学生,每一节课都让我充满期待;每一个40分钟,都可能是心与心的美妙合奏.一条充满绿茵的路在我眼前铺开了,老师和学生行走其间,讨论读书心得,记下点滴收获,阳光透射,树阴斑斑驳驳,生命充满着诗意的美丽."  相似文献   
695.
《沧州师专学报》2008,24(2):F0003-F0003
为弘扬民族音乐,传承中华文明,迎接北京2008奥运会,中国民族器乐学会2008年3月10日在全国首家启动“千年古乐奏响沧州古城”民族器乐校园普及工程大型音乐系列活动。3月18日,该活动走进沧州师专。沧州师专音乐系全体师生参加了活动。沧州市教育局黄德勇副局长,  相似文献   
696.
697.
我国民族音乐在旋律的创造上,有着悠久而深厚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的作曲家和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旋律特点。这种特点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创作者(演奏者)个人的社会经历、思想状况、艺术造诣、美学趣味等诸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国乐二胡的沿革与发展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了解了二胡沿着两条轨道向前发展的路径,也就掌握了20世纪中国民族器乐演奏艺术的发展痕迹和运行轨道。洞察二胡魅力,解析二胡品格,寻找二十世纪以来,一代代二胡人如何摆脱病中吟开始光明行的心路里程,是一件价值无量意义非凡的工作。  相似文献   
698.
699.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瀚无垠。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各艺术领域的延伸,民族器乐艺术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世界民族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层都衍生了不同的民族器乐作品。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作品本身倚靠中国传统文化渗入,自觉地对本民族艺术发扬与继承,这种特点也自然地融入到当代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并愈发明显。作者以当代作曲家创作的民族器乐作品为例,从演绎方式、释义过程、气质延伸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与解读当代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00.
器乐教学中的竖笛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竖笛教学可以丰富、充实小学课内外的音乐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识谱、视奏能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竖笛教学要做以常教常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遵循一课一得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让学生的训练安排得过满过难,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