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2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1999年3月,我国颁布的《合同法》结束了我国长期缺乏统一合同法的历史.它在保留不安抗辩制度的同时,吸收了预期违约制度的一些思想,从而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不安抗辩权制度.本文着重对不安抗辩权的立法渊源、适用条件、法律效力、合理性等重要问题作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完善不安抗辩权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2.
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虽然根植于不同法系,在法律适用上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协调的现象,但在实践中两者从不同方面发挥着规范人们的交易行为,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确保市场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不安抗辩权与预期违约在性质及适用等方面存有不同之处。我国《合同法》对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制度进行融合,但在立法上两者有一定不同,并且相互之间存在冲突。要在立法上完善预期违约制度,对适用举证责任的部分倒置。  相似文献   
24.
《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寡”的含义是指人少,而非东西或财物少,《语文读本》将其解释为“东西少”,不妥。该句无须订正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无论邢罱疏还是俞樾、杨伯峻等人据引文所作的“订正”,均偏离了传世《论语》中孔子的发话立场和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25.
不安抗辩与预期违约规则及我国合同法规定的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安抗辩是大陆法上的特有的概念,预期违约是英美法上特有的概念,两者在基本概念、立法宗旨、具体制度、适用范围不同.美国"统一商法典"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进一步发展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我国合同法没有采纳"统一商法典"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做法,不是以一个理论为基础而吸收另一个的合理因素,结果导致每项制度都不完整,整个体系又不协调,相同法律事实在不同条文的重叠适用.所以必须通过司法解释弥补合同法的缺陷.  相似文献   
26.
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救济都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针对对方当事人可能不履行合同的风险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两者在制度价值、适用范围、适用条件、保障的权益、法律后果等方面有诸多共同点,但在具体的适用、救济方式、权利性质等方面也有很多差异。两者相比较,各有优势和缺陷。当事人应在权衡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7.
在张炜的小说叙境中,撤离与守望这两组意象,标志着作家的伦理纬度,带有明显道德情感判断的意味,是在善良与邪恶,清洁与污浊,正义与不义的最后决战中,诗人之价值取取以及由此滋生的情感倾向。一场悲壮无奈的撤离成为流浪的又一起点。而守望则是面对强敌进逼而对精神家园的最后看护,然而,守望以撤离(逃亡)为形式,则标志着守望的不可能性。由此滋生的失败感、孤独感、恐惧感、绝望感、构成张炜小说最具魅力的美学氛围。  相似文献   
28.
浅析《合同法》违约责任制度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合同法》的违约责任制度较之我国以往的违约责任立法更具规范性 和完善性,不仅改进了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损害赔偿制度,而且补充了预期违约责任以及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竞合制度,从而充实了违约责任的内涵,强化了违约责任的功能。  相似文献   
29.
关于不安抗辩权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安抗辩权是我国合同法确立的一项新的重要的合同履行制度,目的在于防止合同纠纷、合同欺诈保护先履行方向的合法权益。本文着重对不安抗辩权发生的条件、权利行使的限制、“经营状况严重恶化”、“适当担保”、“合理期限”以及预期违约制度等重要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0.
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是分属于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两种不同法律制度,两者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各具特色;两者发生的前提条件、适用事由、过错是否为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救济途径都有所不同,从以上四个方面人手来分析我国合同法的立法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