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77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12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102.
我校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杭嘉湖平原地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当地农民具有精湛的养鱼技术,一批有资金、有技术的年轻农村夫妇,纷纷选择去全国各地包塘养鱼,也有一部分出门经商、打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无疑是社会发展和明进步的体现。然而,父母出门、祖孙居家,有的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出现了“隔代相居”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全省城乡镇居民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分析其了解、参加“全民健身计划”的渠道,表明要深入开展此项活动。必需要政府重视城镇体育发展。抓好社区体育建设,发挥媒体对普及健康教育的宣传。  相似文献   
104.
“居”是海德格尔诗学中的基本概念。海德格尔对居的阐释是从“建筑”一词开始的 ,认为居使建筑成其为建筑 ,只有居着的才是真正的建筑。建筑是此在者 ,而居是一种存在 ,此在的人“在之中”生存是与常人而共在的。作为现身情态的人 ,在不断地领会着常人的话语 ,从而在“闲言”、“好奇”、“两可”中沉沦于世。“存在的遗忘”是造成此在沉沦、被抛弃的根本性原因 ,也是造成此在人的无家可归心态的直接原因。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时 ,安居才能发生。人只有当他已经在诗意地接受尺规的意义上安居 ,他才能够从事耕耘建房这种意义的建筑。有诗人 ,才有本真的安居。  相似文献   
105.
刘鹗的《明湖居听书》,是中学语文教材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它和白居易的诗篇《琵琶行》一样,凭借作者文艺修养的扎实功底、对音乐的精微体察以及娴熟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为广大读者创造了一个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艺术空间,令人耳目俱新,称赏留连不已。在集体备课时,我发现大家一律将目光聚焦在直接表现王小玉说书过程和精湛技艺的七、八两段,也能充分认识琴师和黑妞对主角的陪衬作用,以及五、  相似文献   
106.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又都是以对音乐的出色描写而著称,二者在对声音的描绘时,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生动贴切且独具匠心的比喻修辞,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107.
108.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第七小学创办于2009年,是富阳市委、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学校坐落于《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鹿山脚下,按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一类标准设计建造,现有教学班级27个,1400多名学生,教师70名,其中市区级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达到20人  相似文献   
109.
《归园田居(其一)》凝聚着陶渊明对人生理性与自我实现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误入”与“三十年”的知行错位、“叙事”与“抒情”的表达错位、“虚”与“实”的感知错位这三重错位结构,展现他在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徘徊挣扎直到超脱的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110.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以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