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02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本文在中西文化的广阔背景下阐述了对沈从文作品的个人见解:沈从文的创作在整体倾向上带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湘西世界的构建是为了进行国民性改造,作品的核心是生命意识,对美——生命自由的炽热追求与对人类远景的幻想情绪,几乎涵盖了作家全部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2.
中国近代化思想是鲁迅贯彻始终的思想主线.他以民族危机和生存危机为背景内审外察,揭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内容和方法;他紧紧抓住"国民性"这个"根基"问题,提出了建立中华民族新性格的主张;他本着深邃、冷静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一条中国进步之路、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83.
重读汪曾祺先生为摄影集《胡同之没》而写的序言《胡同文化》.忽觉文章中隐含一种对旧中国国民精神的思考.可与鲁迅先生《呐喊》里许多文章,如《阿Q正传》.对比起来读。两位大师写作风格不同.鲁迅先生直露,火药味浓些,他以刀作笔,直接解剖国民劣弱的心灵;而汪曾祺先生写的文章调侃味浓些,不愠不火,娓娓道来.殊途同归,也对旧中国国民精神进行了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84.
死亡是《呐喊》中诸多主人公共同的命运,这是卑劣,奴性的归宿,更是完美人性,健全人格的涅磐。身处铁屋,行将闷死,而不自知,鲁迅既刻画他们的“身体缺陷”更刻画他们的“精神缺陷”,他所怕的不只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而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改掉“奴性”,“不争”等劣根性是艰难的,而揭露国民性的疾痼,正是呼吸健全国民性格的生成。穿越死亡通道,直抵诞生驿站,选定死亡角度来关注中国人的民运是由于其一:鲁迅的进化伦思想,其二:尼采思想的影响;鲁迅不只重批判,尤重建树,“死”之内核恰恰是“生”之向往,诸多“死亡”中诞生的是完整的人格,是死亡,更是对现代人格的呼唤。  相似文献   
185.
《猫城记》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奇异的作品,作品以寓言的形式,表现出作者对国民性、对革命的独立思考。无处不在的忧患意识,深刻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广阔的象喻空间,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现实性和悲剧性,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186.
林语堂的《萨天师语录》是独具特色的文章,包含了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思考,是其“打狗的急先锋”品格的集中体现。本文从他对国民性、东方文明、奴性、笑等方面的分析中来看林语堂对国民性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7.
耿莲 《考试周刊》2013,(86):17-19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美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移民潮从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美国的社会组成.但是许多美国学者质疑这些新移民的忠诚度.认为他们不如上世纪之交的移民的同化程度高,亨廷顿甚至在著作《我们是谁》中指出新移民及其保持的跨国联系腐蚀了美国的国民性。本文从跨国联系对新移民所起的积极作用等各方面指出新移民及其保持的跨国联系并没有腐蚀美国的国民性.应该理性看待跨国联系,新移民不应被看做是不爱国的。  相似文献   
188.
分析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特征,强调鲁迅力图以文字“画出国民的灵魂”来达到救治国民心灵,改造国民性,由“立人”到“立国”,改良社会,寻找希望和拯救国度.这对今天的时代仍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9.
国民教育的目的旨在改造国民性,从而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公共利益的不断扩充,公德逐渐成为国民教育改造国民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公德的培养过程中,应避免以往的私德外推即为公德的简单做法,需要探索符合公德特点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90.
王国维陈寅恪从文化学视角探讨国民性问题,对这一问题有着精深独到的见解.王国维从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现世乐天的人生态度、经验直觉的思维方式以及重行轻知的知识论等方面探讨中国国民性,并且提出了通过美学与宗教来改造国民性的独特见解.陈寅恪主要关注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并从学术、教育、社会等层面分析其影响,同时对中西方国民性作了简单比较.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从文化学视角而非社会学视角探讨国民性,二是深刻把握中国人注重实用的价值取向.王国维陈寅恪国民性思想对于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学习和借鉴其国民性思想,有助于增进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