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40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通过对20世纪初一部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前后的表现的描写,深刻地剖析了知识分子身上的国民性因素,从而构成了鲁迅国民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知识分子都是时代孤独的舞者,他们在孤独中或毁灭,或呐喊,或彷徨,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痛苦的精神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332.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333.
在东北女作家萧红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儿童视角的运用是其作品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包括儿童开放式的视野、拟儿童化的语言和复调式的叙述。儿童视角在作品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天真烂漫的情致,为读者构造了一个纯真的童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以儿童逻辑刻画国民灵魂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334.
明治初年,福泽谕吉、津田真道、西周等启蒙思想家认为儒学不仅是落后于时代的虚学,而且也是一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明治启蒙思想家由痛恨儒学发展到轻视中国。在他们的笔下,清末的中国人被描绘成一个保守、排外、性格残忍的民族,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蔑视中国的风气。但是,福泽谕吉独具慧眼,对中日两国的社会结构加以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即由于中国社会的权力和权威都集于皇帝一身,所以人们头脑僵化,缺乏社会改革的契机。  相似文献   
335.
德国独特的国情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具有典型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背离、并带有普鲁士的“铁血”色彩等特点;德国民族主义的形成特点对其国民性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德意志民族至上论和种族优越论的出笼,崇尚权威的传统使德意志民族比较容易接受独裁和专制统治,军国主义的传统扩大至整个德国;而其国民性又是导致纳粹党上台的重要因素。所以纳粹法西斯的灾难是历史的错误而非个人的错误。  相似文献   
336.
解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和沈从的散《老伴》,从相近的故乡情结、人物命运、叙事模式三个方面审视二部作品的思想意蕴,其中某些相通之处乃是“重塑”和“改造国民性”思想,但是前倾向未来,否定故乡过去、现在,揭发缺点,意在复兴,在改善;后却倾向历史,以讴歌民族过去的伟大,重构理想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37.
梁竞男 《天中学刊》2005,20(6):106-109
认为中国当时的民众愚昧、麻木、落后而不觉悟,是鲁迅民众观的主体,它尤其表现在他前期的小说和杂文里。鲁迅的民众观,是在对民众精神状况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当时民众的客观现状有关,也与其某些主观因素相关。改造国民性的文学初衷、思想的悲观及潜意识里天才与庸众对立的立场对其民众观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338.
魏贤超 《教育家》2004,(3):11-12
与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相比,罗素教育思想的一个显特点是它与罗素的社会政治思想直接而又密切的关联。从一定角度看,甚至可以说,罗素的教育思想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直接和合乎逻辑的推演。  相似文献   
339.
“五四”是发现“人”的时代,也是发现“儿童”的时代。章以周作人和鲁迅为个案,考察疏于研究的成人学中的儿童形象,并比较他们的儿童观。周氏兄弟共同发现了儿童,但从具体的性格气质、人生理想出发,他们的儿童现侧重点不同,因而笔下的儿童形象也是迥异的。周作人更欣赏儿童原始、自然的一面,在儿童的生活中发现艺术和人生的至高境界;鲁迅则从改造国民性的责任出发,更深地挖掘儿童在传统化中真实的地位和真实的境遇,他们如何在精神上被“吃”,又如何参与到“吃人”的行列中。兄弟两人似乎走到了理想和现实的两极,一个更注重儿童的自然性,一个更注重儿童的社会性;因而一个重在讴歌从自然的儿童身上所体现的人生、艺术的最高境界,一个则重在拯救被传统化所扼杀的处于真实社会境遇中的儿童。  相似文献   
340.
《狼图腾》,既高扬“羊性”,要求人们驯服于大自然,谋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崇拜“狼性”,提倡人们凶暴强悍。因此,作品出现了思想悖论。而且,以“羊文明”、“狼文明”分别指代中西文化,这是简单化的、非科学的。“狼图腾”的崇拜,恰恰从反面映照出了国民的信仰缺失与灵魂空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