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6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7篇
教育   2312篇
科学研究   1101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141篇
综合类   87篇
文化理论   49篇
信息传播   13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402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495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1701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2008年5月12日,这必将成为国人难以遗忘的一天。八级的强烈地震让数万人失去生命,让无数孩子霎那成为孤儿,无法诉说的悲怆,使得隐忍沉默和尽力搜救成为救援人员工作的显著标志,他们执着顽强的表现让灾民深信:不抛弃、不放弃。  相似文献   
972.
《金秋科苑》2008,(13):1-1
“5·12”这组数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个梦魇般的日子。自从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的日日夜夜,我们为昔日的青山绿水在地震的来临的霎那间化为残垣断壁而唏嘘不已、泪流满面;我们为遇难的同胞扼腕叹息,哭干了眼泪。  相似文献   
973.
《科技新时代》2008,(6):9-9
济南-与世独醒 “5·12汶川地震”太惨了,我们群做些什么呢? 龙飞虎 我们捐款吧? 济南-与世独醒 我们都捐款了,但是现在听说急需AB型血,我们身体好的都可以去献血。  相似文献   
974.
周涛 《科技新时代》2008,(10):35-36
今年5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地震专家称,假如能够提前几秒钟预警,人们就能有时间逃离或躲避,将人员伤亡大大降低。而这也正是“震动捕捉网络(QCN)”的主要目标——将处于怠机状态的笔记本电脑变成地震传感器,打造一个廉价、人人都能贡献自己力量的全民地震探测网络。  相似文献   
975.
李静 《大众科技》2008,(9):100-102
水工建筑物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属于生命线工程,特别是水库大坝、堤防、供排水设施和灌溉系统等的破坏,将引发严重的次生水灾害和水问题。文章对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性作了说明,分析了地震对水工建筑的破坏原因及表现形式,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抢护方法。  相似文献   
976.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我国启动卫星管理应急模式,动用9种型号15颗卫星为救援行动提供技术支持,显示了航天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7.
炎热的夏季毫不领会自然灾害使受灾地区的生存环境变得如何脆弱,热辣潮湿的气浪依然果断高调地驾临,为嚣张的细菌病毒提供适宜的温床,此时如果饮食不当,易引发疾病感  相似文献   
978.
"5·12"这组数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绝对是个梦魇般的日子。自从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的日日夜夜,我们为昔日的青山绿水在地震的来临的霎那间化为残垣断壁而唏嘘不已、泪流满面;我们为遇难的同胞扼腕叹息,哭干了眼泪。  相似文献   
979.
地震现场的通讯环境极为复杂,公共的网络接入模式在地震时往往很难保证现场与后方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文件传输和视频通信。本文根据地震带来的破坏程度的不同,针对地震现场妫具体通信情况,以及地震应急工作中现场网络通信的需求,提出多项确保地震现场局域网络和后方指挥中心之间通信畅通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80.
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在充分认识地震灾害发生前后规划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变化的基础上,按照重建条件适宜性的内涵界定,对整个规划区的差异性进行了科学识别并予以表达,为重建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评价依据和主要评价结论,并基于承载能力评价对重建规划的编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