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51篇
科学研究   22篇
各国文化   11篇
体育   22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西方语言学理论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的,它对汉语以及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的理论指导意义是否相同于其在西方所发挥的理论指导意义有待探讨,而汉字语比之西方语言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异质特征远远大于西方语言文字之间的差异.因此,在学习、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我们决不能摒弃自己的传统语言学.  相似文献   
172.
学风是指集体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干劲、学习方法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指学习的风气。大学生的学风就是指大学班集体或整个学校学习风气。目前大学生的学风存在很大的问题,各种不良学风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认真对待。要认真分析成因,制定对策和措施,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才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73.
“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鲁迅如此描述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可以说是众多学子心中最向往的学术殿堂。提起北大,就不能不谈北大在中国现代化运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以及一些名人巨擘,如严复、蔡元培、陈独秀、胡  相似文献   
174.
<六国论>不是借古讽今之作,而是借古喻今之作.它表现了作者对宋朝的忠诚和爱护,表达了希望统治者能够放弃与外族和谈、贿赂的愚蠢策略的良好愿望.<六国论>是一篇结构谨严、推理缜密、语言精练深刻的优秀策论文.在当今时代,<六国论>仍然有借鉴、启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5.
历史上江东地区曾盛行尚武风气,这种风气嬗变为尚文风气始于三国时期,主要是由于孙吴政权的儒化.孙权的选驭将相和治国方略均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促成其政权的儒化,开启了整个六朝时期江东风气从尚武到尚文的嬗变进程.  相似文献   
176.
旁白 《南昌教育》2005,(11):21-21
初一时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班级,课堂纪律差、教室卫生差、学习风气差,学习成绩也差。现在初三了,这个班变成了一个很好的班:学生守纪律了,有礼貌了,有集体荣誉感了,而且各科成绩也在同年级中遥遥领先。这个班就是江西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初三(5)班,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邓如珍。  相似文献   
177.
彭琰 《现代语文》2006,(5):34-35
一、抗颜为师,能行古道 魏晋以来师道沦丧,士林之中以相师为耻渐成风习。至唐代中叶,此风愈演愈烈,“为人师皆笑之”,甚至“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针对士林如此情态,韩愈“奋不顾流俗”,置“群怪聚骂”于度外,做《师说》,“抗颜为师”,以光复西汉“师道”为己任,这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即使在千载以下的今天,也不能不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178.
在评课交流中,经常听到老师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时用“学生很配合”赞之;在寻找不足时,有的以“学生不配合”而蔽之。以学生配合与不配合作为评价学习风气或教学得失的依据。总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是由于不论从现代教育理念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素质提高的角度看总有不妥之处。笔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9.
<正>有清一代,经学复兴。在复兴进程中,汉、宋之争,激烈而复杂,成为清学演变的主线。受此学术风气的影响,作为清代第一大文派的桐城派,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并积极作出回应。这种应对与参与,形塑并彰显了桐城派的学术属性。乾嘉时期,汉学如丽日中天,然姚鼐迥异时流,创辟新说,肇开桐城派治学的新途径。他提出学问之事,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济,不可偏废。这种主张,固然是在折中汉、宋,但更重要的是,凸显了"文章"在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学问三端之说,实际上也是姚鼐治经说经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80.
一位新上任的校长,到每个教师家里走访了一遍,发现了一个令他惊讶的现象,就是大多数教师的家里,几乎没有书。问了一些教师,有的从教已十几年,除了教材、教参之外,没有读过其他的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