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9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教育   3888篇
科学研究   1057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227篇
综合类   180篇
文化理论   25篇
信息传播   110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343篇
  2014年   701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472篇
  2011年   456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472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331篇
  2006年   267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39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萨丕尔是语言学界的大师,探究萨丕尔语言观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学界对萨丕尔的研究似乎不够重视,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甚少。我们则从语言“沿流”概述、影响“沿流”因素以及“沿流”流向三个方面来探讨分析了萨丕尔语言“沿流”观。  相似文献   
992.
针对葛本仪先生《现代汉语词汇学》一书的"现代汉语造词法"内容提出与"摹声法"、"音义任意结合法"、"音变法"以及"引申法"等相关的疑问,并阐释了质疑的理由。  相似文献   
99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并逐渐走进课堂.促使传统教育观含、教育机制、教育模式、手段的更新,多媒体课件也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推广及运用.作者根据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指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带来的刨设情境.用声、色、形点亮课堂等优点。同时.也指出运用多媒体课件可能带来的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认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只有被恰当合理的运用,才能起到促进教学改革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4.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流长,浩瀚的诗词海洋浓缩了博大精深的中固文化的精华.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也带着科学灵气,其中很多诗词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和科学道理:如光现象、声现象、力与运动、化学以及热现象等.  相似文献   
995.
张旭东 《甘肃教育》2010,(10):60-60
本实验要求研究和测量RLC串并联电路的幅频特性,并掌握幅频特性的测量方法,进一步了解回路Q值的物理意义,RLC电路的谐振特性原理如下:  相似文献   
996.
<正>这节语文课上的是人教版第二册《音序查字法》,学生都带上了新华字典。上课的铃声一响,随着一声"请坐"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表》,才能学习好音序查字法。"我板书音序查字法,并板书了我的姓"刘",学生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997.
问:王安石的名诗《泊船瓜洲》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间字究竟怎么读,一直存在着分歧。一种观点是把间读第四声,解释为间隔、隔开。另一种观点是把间读第一声,解释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或……之间、中间。持这种观点的,不但认为间字  相似文献   
998.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一、闽台闽南方言韵书说略;二、闽台闽南方言诸韵书" 十五音"的来源;三、闽台闽南方言韵书韵母系统大同小异;四、闽台闽南方言韵书声调系统比较;五、结论.  相似文献   
999.
诵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我国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声”是感人心之最切者,而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以声传惰,因声会意。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从诵读中领会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从而受到教育和感染。  相似文献   
1000.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行为艺术"。"因声求气"的根本诉求,在于在诵读中复活经典的"义法"而建构为心灵的秩序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