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8篇
科学研究   16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8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本文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剖析了行书的起源、二王行书到碑行书的嬗变过程及书法自身的艺术规律.给当代行书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2.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23.
《史记》三家注、《汉书》颜注与《后汉书》李注均为名注,然亦有张冠李戴、倒误、以引文之注语当为引文、以引者所引当为原文、据本文改引文及误合等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24.
人教版高中课标教材《语文》必修③选有李商隐诗《马嵬》(其二):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相似文献   
25.
中国的七夕题材有两次东渡日本的浪潮:第一次在公元7世纪以前,与七夕相关的传说、习俗等伴随着诗歌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并表现在和歌与汉诗创作.第二次浪潮在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的七夕诗宴被日本人作为风雅之举来接受,并形成了七夕宴饮吟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26.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星斗高悬,草木飘香,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道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银河。“七夕”是我国岁时民俗大节之一,也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相似文献   
27.
七夕节     
中国文化真是伟大,一个七夕节都传到了日本。话说中国对于七夕的看法就是“中式情人节”.只是每年公历与农历的换算有些麻烦。日本倒好,直接改到了公历,在七夕节做的事情也和中国不太一样。  相似文献   
28.
潭宜澄,林映潭者宜静,筏宜稳,亭阁宜朗,七夕宜星河,七夕之夜宾客宜幽适无累。然造物者岂以予为此拘拘者乎! 茅子越中人,家童善篙楫。至中流,风妒之,不得至河荡,旋近钓矶系筏。垂垂下雨,霏霏湿幔,犹无上岸意。  相似文献   
29.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推动下,中西文化交流融合至今,中国节日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七夕等;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政治意义的节日,如国庆节、五一节等;三是外来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近年来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逐渐兴起,但其原本内涵却在西方情人节的强势冲击下被掩盖了。因此,正确认识情人节与七夕节的区别,有利于传统节日的取长补短和创新融合,促进七夕节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0.
十七岁的时候,我一直认为,人到了二十岁就会死掉。于是我拼命地生活,有些诚惶诚恐的味道。最重要的是,我得拼命地吃,我总觉得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些美丽鲜嫩的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