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体育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0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大会,隆重纪念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首先,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今天纪念大会的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华社、中国记协、中国报协的领导以及各位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众报业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和离退休老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向全省新闻宣传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22.
《青年记者》2009,(15):42-44
“老陈”其实不老.在大众报业集团青年记者的眼里,陈中华新闻激情洋溢.新闻追求执着,永远都像个“棒小伙子”。称他“老陈”,是因为青年记者们与他相处亲切自然,也因为在大家心里他确实堪当“老师”。以下特辑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农村大众报、半岛都市报、鲁中晨报、经济导报部分年轻记者学习“老陈”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3.
谁为了群众,群众就是谁的;群众是谁的,胜利就是谁的。最近看到一份材料,在大众日报记者站站长会上,大众报业集团的老总傅绍万在和站长交流时说:"新闻学就是人学,要以人为本做新闻。新闻  相似文献   
124.
刘向上 《档案天地》2009,(11):35-38
2009年9月15日。山东《大众日报》社迎来两位特殊客人一2年前轰动国内外的“杨禄奎事件”中受害人的儿子杨宝田和孙子杨淑惠,他们叔侄俩是专程来感谢在“杨禄奎事件”中仗义执言的《大众日报》和挺身而出的大众报人李万槐先生的。  相似文献   
125.
1947年,烟台发生惨烈悲壮的杨禄奎事件。大众报人持枪秉笔一声吼,民主政府为民做主不让步,肇事者——"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驻烟台办事处"职员史鲁域祺终被公开审判。这期间,大众日报的一系列报道、评论轰动了山东解放区,并被延安新华社转发,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响。亲历公祭和审判的美国合众社女记者葛兰恒在报道中说,美国人为了碾死一个中国苦力而被判刑并作公开的道歉,在中国许多世纪的历史上,这是第一回。  相似文献   
126.
原来我觉得摄影都是用"加法",把好看的东西集中到一张照片里就成了.在完成自己第一个训练课式的摄影故事时,我却经历了让人十分痛苦的"减法".当皱着眉头把镜头一再推近,当原本担心漏掉的人和物被一个个挤出镜头后,我眼前的画面和头脑中的观念渐渐明晰起来.  相似文献   
127.
逄春阶 《青年记者》2007,(23):50-51
我加入大众日报特派记者组这个团队已整整一年。在编委会的正确指挥下,与同事们一起,先后参与了省"两会"专稿、现代农业路径探寻、强镇之路·南方采访札记、"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布局解析、"喜迎十七大"等重点报道。写这些重头稿,对一个长期从事文化报道的记者来说,确实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有经验,也有教训。我的体会可以用宋代杨万里《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的诗句来概括:"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相似文献   
128.
时评写作如爬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学泽 《青年记者》2007,(24):46-47
目前,大众日报观点版新闻时评稿件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社会通讯员来稿,一是编辑部评论员写稿,二者大概维持8:2的用稿比例——社会来稿占版面用稿的大头。  相似文献   
129.
崔永刚 《青年记者》2007,(12):10-11
坚持“三贴近”,是一个媒体提升影响力的最佳路径。农村大众报作为中共山东省委主办的《大众日报》农村版,作为全省面向基层,服务三农的第一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就在实际、生活和群众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农村大众报来说,不仅是育人之计,而且是立报之本,所以,农村大众报始终把坚持“三贴近”作为报人的一种本能来打造和养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0.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