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2003年4月,笔者应邀赴日本二松学舍大学大学院任特聘教授。该校由明治时期著名汉学家三岛中洲于1877年创立,是一所具有汉学研究传统的著名大学。在日期间,笔者获得了东瀛汉学界的许多新信息,现将有关汉籍出版研究的动向草成此文,聊作芹献。  相似文献   
32.
北京:人文之外,科技前行作为首都的北京,一向与政治中心划着等号。北京有着以北大、人大为首的一流文科院校,自然就吸引了全国各地那些胸怀天下的文科生们。没错,北京的环境对于文科生来讲可能是如鱼得水——作为政治中心,她能使广大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时势动态;千年的文化积淀以及频繁的文化交流则向学生们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各样深厚的养分。其实对理科生  相似文献   
33.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战祸不断,殃及教育。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蔡元培为首的一些教育界有识之士提倡教育改革,开始推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但两年后,这一制度被取消。大学区制虽然失败了,但它所提倡的“行政学术化”,仍有现实的意义,值得人们加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34.
在模式3知识生产对世界各国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产生深刻影响的背景下,日本政府继“博士生教育课程引领计划”初步实现革新博士生培养机制的目标后,将模式3知识生产的核心要义融入新一轮博士生教育改革——“卓越大学院计划”。该计划以具备卓越知识创造和应用创新能力、能够应对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的高水准博士为培养目标,通过构建多元知识生产主体共同参与的入学选拔机制,制定需求导向、协同培养、分层提升的复合型培养方案,实施不同知识生产部门与多学科教师协作参与的导师制度,建立基于多元学术评价机制的学位授予制度等创新举措,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进而稳固并提升日本的科技竞争力。在优化博士生培养目标、构建开放性的博士生培养机制、建立多维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提升我国博士生教育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35.
吕建中 《留学生》2013,(1):32-32
20年前,留学法国。在巴黎中央大学院(EcoleCentraledeParis)取得深入研究文凭以后,经过一番考试、面试,我进入了向往已久的巴黎高等商学院(HautesEtudesCommerciales.简称HEC)。HEC创立于1881年,走过了130多年的风雨历程,它与时代同步,开放进取,成为法国和欧洲最负盛名的高等商业管理学院。  相似文献   
36.
37.
教育家     
《福建教育》2010,(7):3-3
朱智贤(1908~1991年),江苏赣榆人。教育、心理学家。1930年,中央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赴日留学.考取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大学院教育学系研究员。曾先后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教务长兼中山学院院长,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兼教育组长,全国著名心理学杂志《心理学报》编委,《心理发展与教育》杂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儿童心理研究所所长.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博士生导师。  相似文献   
38.
民国时期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现代意义的研究生教育的真正开端,它承接了清末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实现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从文本设计到现实的转变。本文从民国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大学院和研究所入手,剖析了民国时期研究生教育的状况,认为其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从虚到实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研究生教育的创建和发展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具有较深的德、美研究生教育的烙印。  相似文献   
39.
周颖 《现代企业教育》2007,(2X):112-113
蔡元培提倡教育独立,20世纪20年代,他开始推行大学院与大学区制,但仅两年就被废止,可谓是“昙花一现”。这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0.
民国时期大学院制存废考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了“大学院”制的改革 ,虽经蔡元培等人的辛苦经营 ,却终究避免不了迅速失败的命运 ,试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廓清这一教育制度改革的历史面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