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23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吴薇 《华章》2011,(23)
本文就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史进行了简要阐述,并从三个方面就魏晋时期主体自觉的转型的表现进行了详尽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2.
本从考察传统的“天人之辩”出发,认为从汉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宋理学以来,在建立了一套天理规则系统后,从而使其僵化,时至近代,则成为一道迈出中世纪的篱藩,而在西洋船坚炮利压迫之下直接造就在封建理想天国的崩溃,使传统的“天不变,道亦不变”日渐推动根基,在民族危亡的外力作用下严复祭出的“天演”援引西方理论,对“天人之辩”进行了一次近代扬弃,对中国思想界及各阶层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本就此分析了其近代特点与传统的关系,试图从另一个视角蠡窥中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转型中一些思想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3.
杨占清 《武当》2013,(10):49-50
人类是万物之灵,人体灵与肉的结合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奇妙杰作。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作用下,人体与外界自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复杂,灵活机动有效的适应能力。通过无数代前人仰观天象日月星辰之变化,俯察地理山河形势之走向,明了宇宙问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之规律。把天地人内外联系相结合,演绎出非常谨慎的天人相应,修道养生之法门。进行自身调控修整,以最接近自然的方法通过“修道成仙”而达“神明通灵”。并且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生生不息,代代相续,以追求“成仙”的杳渺境界,“得道”的效果概念。适生存趋吉利,避凶害图圆满,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步实践之乐趣。  相似文献   
104.
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的灵魂。科学发展观的确立,适应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演变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理欲观”和“天人观”的探讨,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便于我们从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汲取科学发展的智慧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5.
中国绘画艺术是彰显数千年华夏文明历史的文化精粹,它强调生命的活力,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而"天人同构"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调谐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的特征是主张人与自然之间并无绝对的分歧,"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和谐。换言之,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以达求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这也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6.
107.
松尾芭蕉是开创日本俳坛新风的巨匠,在构筑其独立独特的俳谐风格——蕉风的文学之旅中,深受日本古典文学与中国汉诗、汉文的影响。虽然处于不同国度、迥异的时代,但庄子对松尾芭蕉俳谐文学的精神世界影响却尤为深远。作为芭蕉俳谐思想根本的自然观、以及作为芭蕉文学体系完成标志的纪行文学中,都有庄子思想的闪现。芭蕉文学中的「旅」与庄子的"体道论"、芭蕉文学的"自然观"与庄子的"天人合一"的"天人论",芭蕉文学的"禅意"与庄子的"禅"、芭蕉文学的"生死观"与庄子的"生死观",都有着极尽相似的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8.
高硕 《文教资料》2010,(33):110-112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两大显学,但是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以墨子思想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却成了“绝学”。此种现象从二者的“天人观”分析看,孔子的畏命、知命思想既为统治者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又给予平民百姓精神上的安慰:而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却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又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09.
文化:“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数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研究、挖掘国学精萃“天人合一”学说的内涵,运用“类比一相等性原理”导出“天人知识”学说(N+H=K),提出与N+H=K公式密切相关的“知识—非知识”和“科学—非科学”的新划界标准。从本体论角度、以具体的新事例证明“天人合一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与现代数学基础理论之间必然的密切关系。得出“天人合一天人知识”学说是人类所有知识与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数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10.
董仲舒作为汉代群儒之首,提出了"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在继承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他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意义深远.董仲舒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其神秘的唯心主义成分要予以批判,但也要看到他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合理性的一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客观联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