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235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38篇
体育   49篇
综合类   76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14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曾晔 《考试周刊》2011,(71):24-25
近代广东客家爱国诗人黄遵宪,留下了许多客家诗歌,记载客家风土人情。本文便以黄遵宪的客家诗歌作为出发点和依据,对客家的近代民间习俗——婚嫁习俗做一些阐述,重点在于对"定亲"的调查叙述,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将成礼的步骤细作解说。  相似文献   
82.
契丹族的柴册仪,属于辽代礼仪中的吉仪,相传为阻午可汗创制,初为部落联盟选举可汗之仪,辽建国后成为新帝即位时的定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研究,然而对于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及地点的研究还存在缺陷。虽然《辽史》中关于柴册礼的记载既缺乏又混乱,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笔者认为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多在十一月,是由于后世效仿辽太宗的缘故;柴册礼的举行地点与四时捺钵相同,皆分为两个时期,即太宗至景宗时期在木叶山行柴册礼,圣宗至天祚帝时期在白岭行柴册礼。  相似文献   
83.
孔子在整合梳理先前文化的基础上,以中和为审美尺度,以仁为审美思想的核心,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美学思想。他用审美化的人生态度去实践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在诗、礼、乐的有机相融中实现他崇真、致善、尚美的价值取向。他的审美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可贵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4.
《穆天子传》中的一些地名、部族,如昆仑山、西王母、河宗氏等来自于《山海经》,主要源于齐鲁地区;而在战国时期的传说中,周穆王西巡的地域应在我国西北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知识也被编入《穆天子传》。因此,《穆天子传》中的地名、部族、地域应是以齐鲁地区为中心的东部与西北地区历史地理知识的混合,不可能一一落实到齐鲁或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85.
先秦饮食“形”之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先秦时期,经过人们长期的饮食实践,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在饮食器具、食材准备以及饮食过程等各方面呈现出深层的精神审美意蕴。先秦饮食审美中的"形"与"色"、"味"、"意"共同构成了先秦饮食的审美追求。"形"以直观、具体的面貌呈现出先秦时期的饮食状态,它是更"表层"的审美追求。先秦饮食"形"之审美主要表现为"饮食器皿之形美"、"食物之形美"、"食物陈设之形美"、"饮食者之形美"等四个方面。先秦先民们所重视的对饮食"形"之审美,均是从实际饮食活动中归纳出来的,合"礼"则显其"形",合乎其"形"则显之美。  相似文献   
86.
伊与部马养在《从驾应诏》诗中提到“瑶池”和“白云篇”,而“瑶池”与“白云谣”典故出自《穆天子传》,明示他受到《穆天子传》影响.伊与部马养是有文献可证的《穆天子传》在日本的早期接受者,其接受时间在持统天皇702年逝世之前.731年葛井连广成奉试对策提到了“黄竹”和“白云”,“黄竹”典故也出自《穆天子传》,说明日本上层对《穆天子传》已很熟悉.日本学者在诗文中引用《穆天子传》,既与他们注意学习《昭明文选》和李善注有关,也与他们直接阅读《穆天子传》有关.《文选》李善注本可能不是直接从唐朝传入日本,而是通过新罗间接传入.《穆天子传》则更有可能是由日本遣隋使团、遣唐使团中的学问僧与留学生带回日本.基于此,笔者将《穆天子传》传至日本的时间上限定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圣德太子初次派遣留学生到中国留学;下限则为日本持统天皇逝世之年,即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具体时间难以确考.  相似文献   
87.
在元代,荀学备受冷落,少有学者深入研究荀子。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是"疵"与"醇"并存的。元代学者对荀学瑕疵的批判主要集中在荀子的"性恶论"主张,同时,荀子亦受其弟子韩非、李斯牵连而受到元代学者的责难。荀学虽然被极度边缘化,但荀子始终没有走出元代学者的视野。元代,荀学之"醇"主要表现为荀子礼论的反复被征引及其有助于名物考据的功能。元代学者眼中的荀学之"疵"与"醇",基本因袭了宋儒的说法,未能脱离宋代理学家设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8.
闽南族群源于中原,成于闽南,走向世界。闽南文化传承中华文化的"和"、"礼"、"义"、"易",打造"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包容力、统合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89.
由于孟子对墨子“兼爱”的批评,人们便通常认为儒家是讲“爱有差等”的,而既谓“爱有差等”即不是“博爱”。但事实上,如果儒家不讲博爱,则“泛爱众”之义为虚设,“博爱之谓仁”为无稽。本文对“差等之爱”提出了全新诠释,且认为在“恕”的意义上,“差等之爱”即是通达于“博爱”的根本途径,“差等之爱”的最终境界,即是无限宏大的博爱境界。  相似文献   
90.
崔兴众 《收藏》2014,(21):86-90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地下的玉器遗存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时期。玉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装饰玉、礼玉、葬玉、器具等门类。西安博物院的玉器专题陈列,以“天地之灵”为主题,展示西安出土的各时代玉器精品。西安博物院藏有两件史前时期玉璧,一件是2002年在雁塔区鱼化寨出土的仰韶文化时期玉璧(图1),该璧较小,从单面钻孔,素面无纹,表面抛光,磨制精致。另一件是1983年在西安征集的龙山文化时期玉璧(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