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243篇
科学研究   55篇
各国文化   38篇
体育   50篇
综合类   79篇
文化理论   24篇
信息传播   15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972.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不仅揭示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和谐统一的价值目标,而且蕴涵着以仁守中、以义时中、以礼制中、以智致中的"致中和"智慧.深刻理解和恰当转化传统"中和"思想中"仁义礼智"的伦理价值,对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巩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3.
廖平前三变的经学均有着深厚的清学背景,陈立与邵懿辰的理论正是廖平建构“今古学”体系的两大重要支柱。廖平第一变时期以礼制区分今古出于陈立的影响,只是廖平将陈立强调的殷周礼制之别转化为了《周礼》《王制》典籍之别。廖平第二变时期以真伪区分今古的做法完全基于邵懿辰的理论,只是廖平以今古学对立的框架将邵懿辰的“六经完备说”改造成了“今学完备说”。廖平第三变时期强调今古的小大统之别,看似摆脱了陈立、邵懿辰的影响,实则其学说中仍余留了大量陈、邵对礼制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74.
礼乐与中和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个老问题给以重新审视。从根本上说,礼乐之精神是中和的文化精神,但是,礼与乐在与中和的关系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分野。“礼”之功能在致社会之“和”,而社会之“和”又有赖于致个体之“和”的成功,这恰为“乐”在礼乐文化结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乐”之主要功能则在成“和”,它以“攻心为上”为策略,在礼乐文化中发挥着准宗教的作用,把“中和”精神刻写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灵魂上,使之成为摆不脱、丢不掉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975.
白族礼俗杂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6.
郭蓉 《新闻前哨》2022,(8):76-78
"礼"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同时它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界域秩序贯穿各个层面,也深刻影响了古代传播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结构."身"—"家"—"国"三者同构,自身的克己复礼的内向传播取向,家族鲜明的"亲亲"特征及进入国家层面的"夷夏之辨"排外思想,形成层层的信息过滤,华夏传播的内敛性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深刻的历史烙印使我们如...  相似文献   
977.
<正>"这是一个没有爆发性想象空间的行业"某投行人士所言或许代表了大多数人对农业的印象。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缺乏想象空间的行业中,人们却目不暇接地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几近完美的"农业资本秀"。  相似文献   
978.
孙建平 《知识窗》2009,(8X):78-79
<正>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古印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荒,饿殍遍野,就连释迦佛本人,也三天没化到斋饭了。一位跟随佛出家的弟子,实在不忍心看着佛挨饿,就将自己仅有的衣服卖了  相似文献   
979.
980.
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六十年前发表的一部重要作。本分析其“脉络清楚”、“旁征博引”、“口语化、轻松幽默”等方面的特色,并指出其价值在于有利于经典的普及和祖国化遗产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