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教育   796篇
科学研究   60篇
各国文化   33篇
体育   102篇
综合类   3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自高中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所使用的新教材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本论文所述章节涉及人民教育出版社新教材的内容,也是2011年广西实行课改将要使用的教材类型。  相似文献   
62.
本刊2001年第6期曾在“争鸣”栏内刊发夏海波先生与王铭先生的商榷性章《也谈转发(批转、发布、印发)类通知》(以下简称“夏”),其基本观点本人是赞同的。这里仅就“印发”类“通知”的适用范围谈点补充和不同的意见,兼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63.
席林华 《科技通报》1989,5(6):39-44
对1971—1984年的冷夏和暖夏对应的500 hPa波能密度谱、物理量谱、能量输送谱及扰动动能向平均动能转换率谱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冷、暖夏的各种能量差异是显著的,这些信息和突变信号对中短期天气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64.
《华阳国志·蜀志》记:"蜀曰邛,皆夷种也。"本文据此记载及其它相关史料考证,认为原蜀国确存在有邛人。但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之邛人部落"邛都夷"却分布于滇以北越巂郡"邛池"一带。那么,蜀地邛人与越巂郡的邛都夷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二者孰源孰流?蜀地的大石文化遗迹与越巂即今川西南发现的大石墓是否均是邛人所为?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此问题从目前的考古文化看虽尚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对于认识蜀与西南夷的关系以及蜀人的族系面貌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学术界进一步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65.
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蔬菜生产实践,在武汉市蔬菜生产中总结了春番茄—夏大白菜秧—秋紫甘蓝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从周年茬口安排、品种选择及用种量、整地施肥、播种育苗、定植密度、科学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采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实践和探索,在武汉市蔬菜生产中成功地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6.
夏玉米春种高半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7.
介绍了自然通风研究的现状,并以某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该建筑自然通风的物理模型,设定相应的边界条件和网格划分,选用数学模型,运用CFD分析了不同室内外温差对室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影响规律,得出该特征气候区的通风策略。该研究结果可为与气候相近的地区建筑设计以及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8.
《商洛学院学报》2015,(3):30-33
王建常《春秋要义》一书,荟萃众说,集诸家之大成,以理学思想解读《春秋》,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成一家之言,是其一生学术精华所在。他认为《春秋》以周礼作为规范,以期达到拨乱反正的目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也贯穿《春秋要义》的始终。另外,他所强调的尊夏抑夷,承继了朱熹和胡安国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扬,成为此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9.
"调夷之仇国以攻夷"是《海国图志》"悉夷情"的结果,体现了高度的智慧,可是历史没有给其提供展示的舞台。无论"调夷之仇国"还是"师夷之长技"都是《海国图志》为中国御侮图强提出的"制夷"之策,都是探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  相似文献   
70.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上下保持一贯的"华夷观念",将鸦片战争的失败合理化为"招抚"夷人的结果,而不顾国力强弱的对比。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的结果,统治者被迫接受彼强此弱的现实,调整观念中的"华"、"夷"区隔,对外采取注重信义的"和戎外交"政策。而在观念的最末处,仍保留着一块修护尊严的居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