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篇
  免费   1篇
教育   286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5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11.
奈达是公认的现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翻译界往往过于关注奈达的翻译科学理论体系,而忽视了他的诗译观。事实上,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始于《圣经》翻译的实践,更是以《圣经》翻译为研究基础而不断发展壮大的。作为散文式诗歌文体中的经典之作,《圣经》中《雅歌》一章的翻译必然包含在奈达诗译观的探讨范围之内。本文拟将奈达散见于《对等原则》一文中的观点加以梳理、整合,并试图结合《雅歌》翻译中唯文化隐喻的处理揭示奈达诗译观对诗歌翻译实践尤其是《圣经》翻译实践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2.
尤金·A·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界有着深远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读者反映论".这一标准虽然应用广泛但也颇受争议,多年来中国翻译界对"读者反映论"是否完全适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翻译从未停止过探讨.  相似文献   
113.
印度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的两重性背景,决定了他在表现殖民地人的边缘生活状态、表达自己作为移民独特的心灵感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学体裁形式的革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四不象"文体.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经常混杂着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游记、散文、随笔、历史记录、杂论、政论等文体因素,很难说清楚哪种文体因素占主导,奈保尔自己有时也难以对自己的创作体裁详细区分,而把它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两类.  相似文献   
114.
奈达与格特的翻译理论都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由于研究角度和重点不同,两种理论差异显著。但毕竟它们研究的客体相同,都是对翻译规律不同程度的探索和揭示,所以两种理论在翻译的本质、语言共性、动态对等、以读者为中心等方面有不少共识。目前国内译界对两种理论持不同态度,其根源就在于译论研究中存在着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115.
席夫碱作为鳌合剂、稳定剂、生物活性剂、分析试剂和催化试剂等广泛应用于化工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很多领域,而且席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以其良好的抑菌、抗癌和抗病毒等广泛的生物和药物活性而倍受人们的关注。本文以2-羟基-1-奈甲醛与水杨酰肼和氨基硫脲反应制得2-羟基-1-奈甲醛缩水杨酰肼、2-羟基-1-奈甲醛缩氨基硫脲,以香草醛与硫代氨基脲及2,5-二硫二脲反应,合成了香草醛缩氨基硫脲和1,6-二(香草醛)缩双硫脲,以红外、荧光和吸收光谱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6.
张莉 《辅导员》2015,(6):27-28
我曾听过一个浪漫有趣的故事:在广阔无垠的海边,一个小男孩儿看到很多无奈漂泊在岸边的小鱼,他拾起小鱼,并抛回大海,岸边的人迷惑不解:这么多小鱼,谁在乎它呢?这样做有必要吗?可是,男孩的解释像是他听见了每一条小鱼的心声,他说:“小鱼在乎,这一条小鱼在乎,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眼前都仿佛浮现出上述的情景,而同样的问题也反复出现:小鱼在乎什么呢?男孩儿又在乎什么呢?此时,我不禁想  相似文献   
117.
本文通过对几种主要智力理论的剖析,认为伴随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起来的认知的智力理论为人们探究智力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视点。然而,认知的智力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它还不足于替代传统的智力理论。在智力研究领域,很长时间将是传统的智力理论与认知的智力理论共存的时代。  相似文献   
118.
奈达与斯坦纳分别提出的功能对等和阐释学的理论是对翻译界的重大贡献。他们分别提出的翻译步骤也从不同的角度指导翻译实践。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入手,分析这两种理论在译者主体性和信息对等方面来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9.
120.
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出发,对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儿的小说《河湾》作了分析,认为整部小说就是一部后殖民社会主体在独立后对自我属性寻求界定的过程。小说着重揭示了移民后裔由于多元文化背景造成其民族,文化身份分裂,最终寻求自我归属无望,走向流亡之路。本土人由于其精神上仍受奴役的状态,不能界定自我反而更加的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