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3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二十世纪重要的现代作家中,纳博科夫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是因为他写出了惊世骇俗的《洛丽塔》,更让人感兴趣的是他的身世和经历。如果单单从他美国时期的经历来讲,纳博科夫完全可以归入学院派的作家,毕竟他在美国的生活绝大多  相似文献   
22.
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的同时,把契诃夫推上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宝座。本文主要从人物刻画角度来分析、解读小说《在钉子上》和《变色龙》,借以领略契诃夫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3.
刘亮 《世界文化》2011,(12):12-15
伊萨克·伊利奇·列维坦(1860-1900)是俄国杰出的写生画家、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巡回展览画派的成员之一。列维坦对俄罗斯大自然的美有非凡敏锐的感受力,他善于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朴素、内在的魅力,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所熟悉的、处处可见的典型景物,表现人的思想、情绪,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列维坦多以黄昏、傍晚、暮色为主题,情趣谐和,意境幽邃,寓情于景,深刻而富有个性地表现了人的心灵与大自然生命的联系。他酷爱俄罗斯文学和音乐,把自己从文学和音乐中汲取的养分都糅进画作之中,开创了俄罗斯风景绘画的新境界。被誉为“歌咏大自然的诗人。  相似文献   
24.
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同是以小视角切入,以小人物为主,展示了19世纪的人间万象。二人的创作,又同中有异:同为写实,莫泊桑又博采当时坛各种流派众家之长;契诃夫虽受象往主义影响,而批判现实注义是主导。同写“小人物”,莫泊桑多是同情,赞美,注重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美的构建;诃夫常常是“怒其不争”,在批判的同时留下对破旧立新的渴盼。同是“以小见大”,莫泊桑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讲究结构艺术;契诃夫常以平淡求深刻,节奏舒缓。  相似文献   
25.
1886年,年仅26岁的契诃夫在他的短篇小说《苦恼》中,展示了俄国当时的黑暗。同时,他用敏锐而忧郁的眼睛,透视出了人类生而孤独的残酷现实,诠释了不仅仅属于20世纪文学的重要主题——人的隔绝和孤独。  相似文献   
26.
契诃夫以短篇小说著称于世,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本文以他的<套中人>为例,探讨了他短篇小说的一些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7.
坐船拜谒贝加尔湖,导游是个俄国小伙子,30岁,名叫万尼亚。契诃夫曾写道:"贝加尔湖异常美丽,难怪西伯利亚人不称它为湖,而称之为海。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  相似文献   
28.
契诃夫的优秀短篇小说《变色龙》,不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而且具有独到的艺术成就,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完美结合的作品,具有多种艺术美因素。  相似文献   
29.
半树樱花     
每每经过那里,我都仿佛听见斤斤之声,好似斧头砍在我的身上。越是阳光灿烂的时候.我越是感觉浑身不自在,我逃跑似的向着别处去。就在逃跑的那个短暂的过程中,我走得很累很累,四肢乏力,两耳轰鸣。我似乎置身于那个令人伤感的舞台,耳畔响起契诃夫的《樱桃园》最后的台词:传来了一个声音,似乎是来自于遥远的、来自于无极之外的声音,像是琴弦绷断……然后斧头砍伐树木的声音从樱桃园里响起。  相似文献   
30.
[定位 ] 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探讨别里科夫的精神缺失和人格异化 ,赏析小说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切入 ] 设疑 :禁锢别里科夫灵魂的“套子”究竟是什么 ?启思 :读契诃夫的小说要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视野、一个沉郁的生活思索、一个深邃的人性审视。由批判现实主义去思考 ,别里科夫的生存状态是沙皇专制体制这一社会病候的荒诞衍生 ;由心灵现实主义去思考 ,我们看到的则是 19世纪末俄罗斯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畏惧专制权威 ,远离理性思索 ,庸俗无聊 ,苟活求安。禁锢别里科夫灵魂的“套子”其实是一种源自俄罗斯封建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