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葬我》与《有一座坟墓》均表达了朱湘厌弃世俗,想借死亡寻求解脱的思想。《葬我》反映出肉体束缚与灵魂独立之间的矛盾,此属于物质存在与精神追求的冲突;《有一座坟墓》虽不含肉体束缚灵魂之苦,却表现了灵魂独立与灵魂孤凄(无归属感)的矛盾,属于精神追求与精神归属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精神与精神的冲突,突显了作者对不可调和的"人生的苦闷"的思考。  相似文献   
42.
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考古资料表明,岷江上游石棺葬化、滇化、滇西青铜化之间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近的化因素。这些相同或相近的化因素,反映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化、民族习俗、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反映出三种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根据考古发现结合献记载,滇化、滇西青铜化的形成与西汉初年岷江上游石棺葬化的南迁直接相关,岷江上游石棺葬化是滇化、滇西青铜化的重要源头。滇国王族、滇西昆明夷在族源上主要来源于岷江上游石棺葬化的创造民族蚕丛氏蜀人——汉代冉龙夷。  相似文献   
43.
许峰 《北京档案》2003,(9):38-40
按蒙方意见 土葬死难者 现场勘察完毕,天色逐渐昏暗下来.双方人员站在已化为灰烬的飞机机头旁讨论尸体处理问题.高陶布司长一再强调蒙古没有火化习惯,而且已裸尸三天令人不忍,必须立刻土葬.  相似文献   
44.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下简称《假》)和法国作家雨果的《巴尔扎克葬词》(以下简称《巴》),这两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堪称典范。可能是由于译者的疏漏,文中出现了一些语病,现分类选析如下,以期与广大读者朋友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45.
藏东川西高原峡谷区,即“藏彝走廊”,是一条神奇的化沉积带。笔首次概括出这里的七大历史化特征,并首次以“母系化带”、“猪膘化带”、“牦牛化带”、“笃苯化带”、“重屋化带”、“石棺葬化带”、“藏缅语多元语言化带”为题,分别加以论述。提出:典籍所载“嫫母”为今白马人图腾和先母祖之一;第一个方相氏出于今白马人先民;峡谷一线民族崇拜的是同一个女神;“康”之新释;昆仑即是牦牛;习用猪膘的民族先民是农业的发明等等,对藏彝走廊的诸种历史化现象提出了新的看法和阐释。  相似文献   
46.
苍梧绝非自汉武帝时始得名,实乃颛顼时之交趾地,舜帝时属杨州徼外之地,舜南巡及死葬之所,周时属楚,为秦所并,秦亡为赵佗所封,汉时武帝立为郡。湖南之九疑山乃为纪念舜巡葬之苍梧而命名苍梧山,零陵是舜之衣冠冢,九疑,乃异冢之谓也。  相似文献   
47.
论隋炀帝墓陵的变化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炀帝陵墓从618年肖后初葬,陈棱改葬到622年李渊迁葬,直至648年李世民诏令与肖后合葬,30年间经历了4次变化,唐初统治者对炀帝陵的修建和高规格的礼葬,探讨其原因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8.
介绍河池市的宜州、金城江区、大化、南丹等几处古代崖洞葬居民的拔牙风俗、拔牙形态和拔牙原因。  相似文献   
49.
161号陪葬墓应为西夏“10号”帝陵,即神宗遵顼与献宗德旺的合葬陵。历史记载为遵顼、德旺陵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诸多信息和可信的理论依据。而161号陪葬墓世所罕见的盗坑,形制特异的山形陵塔,凸现帝陵特征的形制等遗址特征表明它就是遵顼与德旺的合葬陵。一陵葬二主是西夏亡国前不得已采取的特殊葬制,反映西夏了亡国前真实凄惨的一幕,造成了帝陵无法封号,史书不能记载,后人难以破解的千古谜案。  相似文献   
50.
通过对朱熹祖籍地婺源公山“杉树王”及朱氏先人墓葬的考察,由民间传说入手,同献与实物互为印证,从而提出与前辈学关于“朱熹绝无风水信仰”截然不同的结论,即朱熹不仅有风水信仰,而且提出“葬涉祸福论”(葬先荫后论)。现实的状况有如“中国又现‘活人墓’”,既触目惊心又令人堪忧。人们怎能不鉴往知来?,我们认为,传统“孝”论的合理内核仍是民族的伦理精神资源,介“孝”道的载体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迁移-公墓、安息堂或生态陵园亦可成为人们祭尊先人,寄托哀思的场所。因此,从殡葬改革的层面进行深刻的人反思,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