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5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3篇
教育   5182篇
科学研究   456篇
各国文化   84篇
体育   910篇
综合类   451篇
文化理论   50篇
信息传播   7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56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517篇
  2012年   632篇
  2011年   737篇
  2010年   631篇
  2009年   604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599篇
  2006年   448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64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62.
<永州女书档案文献>作为湖南省江永县女书文化的历史记录,已于2002年被首批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江永女书类似甲骨文,纤细秀美的菱形字体,似篆非篆,秀丽而飘逸.女书用当地土语发音,坚持传女不传男,为历代女性专用.行文由上而下、自右而左,没有标点符号,不分段落,一书到底.女书记载着当地妇女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等日常事务.江永女书作为一种举世罕见的性别文字体系和独特的古老文化,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妇女文字,是一种濒临失传的珍贵档案文献遗产.  相似文献   
63.
章宏法  胡波 《新闻实践》2006,(12):27-28
今年3月,由《新女报》社发起承办,以“创新·超越”为主题的“中国女性报媒联谊会第一次会议”在重庆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女性报媒”为参会主体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中国妇女报》、《新女报》、《今日女报》、《现代女报》、《都市女报》、《时尚女报》、《当代女报》共7家女性报媒  相似文献   
64.
《都市女报》创刊于2001年9月24日,周一到周五出版,每天24版,双面彩色印刷。2002年年底,实现广告收入400多万。2003年,实现广告收入800多万,进入盈利状态。2004年,实现广告收入1000多万。2005年,广告收入达到近2000万,实现利润可观。  相似文献   
65.
《新上海档案》2006,(7):31-32
谢柏梁、陈文铁在2006年第1期《上海文化》撰文介绍:“老中国通”这个专有名词,是按照英语OLD CHINA HANDS直译的。2001年版的《牛津大学俚语词典》中的解释如下:该词流行于1910年以后,专指1900年后居住和工作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牧师、海关人员、资本家、高级职员、金融家、投资家等等。其主体部分是二战时期的欧洲犹太人。  相似文献   
66.
盖娅 《新闻天地》2006,(7):32-33,28
2005年1月2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急救病房里,沈阳某出版社的女编辑蔡嘉宁守护着一个昏迷不醒的女大学生已有6天了。她的执著和慈爱感动着周围的人。但是,有谁知道,这个女孩曾是她资助的贫困女大学生,后来却恩将仇报,夺走了她的丈夫,害得她家破人亡。女大学生愧疚绝望之余,自杀谢罪……受助女大学生对恩人丈夫以身相许现年40岁的蔡嘉宁出生于沈阳市皇姑区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天性单纯善良、乐于助人,她的丈夫赵伟刚是一名外科医生,和几个同学合资承包了一  相似文献   
67.
文菲 《新闻天地》2006,(8):24-27
人啊,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摒弃善良,那样你会在给他人留条生路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一条生路。沈阳某报社年轻漂亮的女主编凌慧,本与身为计算机博士的"海归派"老公过着波斓不兴的幸福生活。一次意外的邂逅,她与某保险公司副总陷  相似文献   
68.
刘丹 《新闻传播》2006,(9):52-52
从“李连杰重返青海修佛法”到“王小丫陈章良携手入围城”,从“北京孔庙将竖历届高考状元牌”到“女大学生捡剩馒头充饥近两年”,再从“新闻从业人员平均寿命45.7岁”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家镛逝世”,假新闻一直都是一种怪现象。关于假新闻现象,已有很多专家学者撰文探讨过。这里笔者想从假新闻的成因,假新闻的类型两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一、假新闻的成因假新闻的成因,可以从新闻媒体和受众心理这两方面来说。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看,媒介运作中竞争机  相似文献   
69.
老海  海亮 《新闻世界》2006,(3):24-26
自教育部和公安部联合发打击“高考移民”之后,天津市宁河县爆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因高考移民引发的离婚闹剧。闹剧中的两个主角一个是土得掉渣的天津乡下老农,另一个却是河北唐山一位年轻靓丽的女工程师。  相似文献   
70.
梁微 《新闻窗》2006,(5):72-73
《中国女报》于1907年1月14曰在上海创刊。百年沧海桑田,中国女性的地位已然从当初的“呼唤觉醒”转变为“世纪关爱”。回望过去,《中国女报》虽不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女性报纸,但她却代表了那个时代妇女觉醒初期第一批女性报纸的办报特色,是诸多女性觉醒呼唤者的精神结晶,也是妇女为自己争取权利的舆论平台,更是19世纪末各类国人办报思想中女性主义部分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