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阅读与鉴赏》2006,(7):69-69
读完这篇小说,我的心情是沉重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我们再来品味一下本篇之眼睛——“失落”。文中的主人到底失落了什么?  相似文献   
22.
周妮 《文教资料》2013,(3):11-12
鸣凤是巴金小说《家》中的一个婢女形象。本文从封建等级、门第观念和鸣凤在男权中心观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对其悲剧命运进行阐释。封建等级、门第观念是造成其悲剧的外部原因,而男权中心观下形成的奴性人格则是其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3.
论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传统的延续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影响力变更了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社会心理。沦陷区人民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不畏强暴的斗争性,被迫统治的奴性,麻木不仁的惰性。这既有别于非沦陷区,同时,两者又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传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共通性。沦陷区人民的这种社会心理,呈现出很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恢复民族自信的中华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24.
25.
以往多数研究者把子君、涓生的悲剧定义为社会悲剧。而笔者认为,这是一出主要因女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演绎出的悲剧:爱情至上,内心迷惘,不明白自身价值,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又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子君,在取得“婚姻自主”的表面胜利之后,理所当然地重蹈古往今来普通女性依赖丈夫生活的覆辙。奴性性格再现,家庭角色定位错误,把自己自然地降为丈夫的“他者”,沦为一个平庸虚荣的主妇。于是,内心狂热的对爱的渴求与奴性性格使然的一切等待丈夫施予的习惯形成强烈反差,隐性的希望被显性的行动所遮蔽,自身的缺点在经济的压迫下更加具有了破坏力,终致爱情丧失,生命也随之消亡。  相似文献   
26.
张继涛 《科教文汇》2008,(18):170-170
在小说《陈奂生上城》中,描写农民陈奂生在招待所的一段文字堪称经典。但是在谈及陈奂生为何对待招待所的物品有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个关键问题时,论者往往以一句“小私有者的狭隘”概括之。本人对此种解释不甚满意,认为陈奂生的这种行为归根结底离不开“奴性”二字。  相似文献   
27.
本通过对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分析,认为作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汉藏交界地带土司社会的存在状态,并通过这种展示,对摧残人性的不明的生存方式给以否定、进而呼唤美好的人性和更加明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8.
倘若有一股力量,直刺我们的骨子,抵达灵魂深处了,还强劲不止,我们是难受的,然而又不能不随之思考,也猛地悟透了社会和人性。读鲁迅《灯下漫笔》最有此感,这一回先生的矛头直指中国历史的本质以及国民的奴性人格,思想深刻,人木三分。它为什么如此深刻呢?一是因为鲁迅具有超人的洞察力——一种能够透过浓厚的历史烟云一览社会真面目的本领;二是因为行文技巧之高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9.
《好大一对羊》具有丰富的意蕴,解读它需从多方面考虑。小说借一个扶贫成灾的故事,演绎官僚作风与形式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造成的伤害,揭示了官本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批判了国民精神奴性与自我意识的丧失,对现代社会发展造成的生态变化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30.
闻一多先生的妇女观是从现实生活中 ,亲自体验、亲身实践得来的 ,有许多真知灼见。多年的诗人、学者生涯 ,为他了解社会、积淀思想、形成观点 ,最终成为民主斗士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大胆地提出了用新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体制的优劣 ,也批判地指出奴隶制社会的种族和两性是造成妇女受歧视压迫和灾难深重的根源 ,探索了妇女解放的途径是要用革命的行动 ,重新建造合理的社会。女性自身要从母性的天性出发 ,不要从妻性和妓性出发 ,并热情洋溢地预言了未来的社会中妇女举足轻重的地位。半个世纪以来 ,女性文学的长足发展 ,妇女在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恰好证明了闻一多先生妇女观的先见之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