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0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1.
赵曙霞  谭咏 《文教资料》2013,(2):172-173
如今,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但部分学校和老师在贯彻执行新课改理念时难免步入误区。教育工作者只有力戒"媚生"之举,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有效地推动新课改的实施。  相似文献   
82.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许多患者,为了治病,不得不吞下大碗的苦药,苦不堪言。这种治病的方式,曾嫁接到治思想病上,即采取强硬的惩罚手段纠正人们的错误行为,还美其名曰利于病,甚至还要再填上一句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今,医药的发展已使许多药品,品不出苦味来了,就是极苦的黄莲,在外边也裹上了一层糖衣、胶囊之类的东西,使得良药不再苦口。因而,忠言何必一定要逆耳,即使是批评,也可幽默、婉曲、单独、暗处。  相似文献   
83.
<正>1.周瑜戳着孔明的额头:"给你三天,凑不齐10万支箭,仔细了你的皮!"诸葛走后,周瑜冷笑着对鲁肃说:"孔明这狐媚子,仗着有几分伶牙俐齿,作这轻狂样儿给主公看,调唆他联刘抗曹。正好寻事把这小蹄子撵出去。"鲁肃很着急,找诸葛。诸葛让他带着草船上江,笑着打趣:"这会子还不急,你且待我吃了这一杯酒再说。"2.那魏延先是一怔,复又一悲。虎目已滚下泪珠儿来,真真是痛断柔肠。而姜维早已  相似文献   
84.
媚,即动态中的美。它是一种一纵即逝、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以反映事物变化、变异为己任的新闻理所当然地更追求动态,强调动态,尊崇动态。新闻动态之美,不失为新闻智者竭力追求的一门高超的艺术。  相似文献   
85.
游仙诗歌以超现实世界──天界仙境作为审美对象表现于诗歌之中,审美对象同作者所面临的现实的这种距离感、差别感,使作者凭借想象这种表现美的手段来感知对象,体现了一种想象的真实美,而想象中的神仙世界是那般的缤纷多姿,完美无缺,尤其是游仙诗歌之中对于动态性的意象的描绘,又产生了一种化美为媚的效果;同时,对于那空阔、超越时空的审美意境的追求,又能给人一种恢弘无极的意境美,凡此构成了游仙诗歌的特有美质。  相似文献   
86.
成语深入地发掘了语言的各种潜能,巧妙地采用多种修辞手法。要透彻、准确地了解成语的丰富含义,掌握成语的实际用法,就必须仔细地辨察成语的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87.
古人说话写文章,有时不直截了当地把意思讲出来,而用委婉曲折、拐弯抹角的话来表达,这就叫“婉曲”。“婉曲”运用得当,能深刻含蓄地表达作者(说话者)的意图,收到“隐中显”的艺术效果。中学文言文中,就有不少婉言曲语。下面结合实例作一点分析,旨在帮助大家在阅读和写作中认识并运用这一手法。  相似文献   
88.
89.
高琼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0):121-123,128
叔本华在美的形态分类上提出了一个新的美学范畴“媚美”,这个美学范畴的提出与叔本华的人生观与艺术观密不可分。中国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吸收了叔本华原有的美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把第三种美命名为“眩惑”,这也是与他的人生观美术观紧密相连的。文章通过讨论媚美与眩惑所具有的历史承继性,并比较二者在不同时代与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从而对当下文艺作品中泛滥的媚美与眩惑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0.
农夫 《收藏界》2013,(10):148-149
汤清海,1935年生,毕业于广州美院,师从黎雄才、关山月,曾任齐白石纪念馆首任馆长,现为中国美协会员。老君山位于河南省栾川县境内,海拔2200余米,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山上千峰叠嶂,石林拔翠,有"秀压五岳,奇冠三山"之说。老君山,因2500多年前老子在山上归隐修炼而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