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4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3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7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古代彝族社会中曾广泛存在着一种奴隶主阶级抽取自己阿加子女作为陪嫁丫头的婚姻习俗,它与汉民族婚姻习俗中以人作为陪嫁品的婚姻陪房现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诸多的不同。本文拟就彝族婚俗中的这种陪房现象略作探讨并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河东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河东文化璀璨耀眼。垣曲婚俗作为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河东婚俗礼仪的继承性和多元化特点。展现垣曲婚礼文化,探寻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中透视传统婚俗独有的价值观、审美观,折射出中华文明的民俗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李桂阁 《寻根》2014,(5):86-88
南阳旧时的婚嫁礼仪,沿袭古代的“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只不过根据家庭条件的差异,每道环节有繁有简,有些环节趋于简化。六礼中比较有特色的是亲迎即婚礼仪式。婚礼仪式有:大娶,一般婚期三天。喜日前三五天,男家向亲朋发请帖,通知婚期,受贺礼。女家备嫁妆,亲朋添箱。届时男方亲友前往贺喜,张灯结彩,贴喜联,奏鼓乐,迎娶择吉时起轿,内坐压轿童。轿前走一个夹红毡的,专管放炮,后有两灯笼、两火把、两支三眼镜以及鸣锣的、打彩旗的两人,鼓乐队一班,还有一个挑鸡的。另有一束葱、一束艾,取聪明爱见之意。  相似文献   
14.
朴尚春 《寻根》2012,(1):102-104
中国朝鲜族主要散居在东北地区。追溯朝鲜族传统婚俗之源,源于我国周朝“六礼”,在婚俗形成过程中大量地染进儒家文化。特别是1469年,朝鲜第八代王艺宗颁布了《经国大典》,全面推崇儒学,从此,包括婚礼在内的一切礼仪制度都仿效中国儒家礼仪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初中生》2010,(6):23-23
东非地区的马赛人腰身挺拔,匀称结实,男子都浓眉大眼,身高1.8米以上,算得上英俊;女子脊柱笔直,高大苗条,形体健美。身上红红的长袍、手中长长的铁矛以及脖子上美丽的饰物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们是马赛人。这是一个神奇而有趣的民族。  相似文献   
16.
17.
婚俗是文化地理研究的一个要素,它直观地体现出文化的区域差异。陕西南北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非常明显,加之有清一代境外移民大量拥入,这些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境内婚俗在地域上有相当程度的差异。对清代陕西地区的缔结婚姻中的缔约程序、迎娶仪式和礼后习俗三项指标进行研究,依照其地域分布的差异将陕西归为三个婚俗区:即关中区、陕北区和陕南区,并根据内部习俗的异同划分亚区  相似文献   
18.
居住在滇南元江东岸三马头一带的彝族自称聂苏泼,是一个勤劳聪慧、快乐豁达的古老山居民族,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聂苏泼的婚俗,更是有别于其它民族不同的乐趣。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从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婚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婚俗文化不仅反映出社会发展进程,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发展.这种不断的进化与发展也正是婚俗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致使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很多。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苗族文化的变迁,与当地的地域环境、民族融合乃至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息息相关。以田野调查为依据,借助有关学科理论,解析其文化的变迁与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