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0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图说婺源     
杜湘凯 《初中生》2007,(7):F0002-F0002
林木葱郁,峰峦叠嶂,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这就是有着1200年历史的吴楚古村——婺源。  相似文献   
72.
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婺源古村落从形成、发展、勃兴、鼎盛到衰落,历经一千五百多年,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特征和保留了传统的生态文化,古村落的选址、布局、建筑、装饰,都是在徽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其生态景观文化既具徽州古村落的共同特点,又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本文在简述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特点的基础上,从地理环境、社会环境、风水学说、宗族意识、历史文化、朱熹朴素美学等方面分析了婺源古村落生态景观的布局成因,解读了古村落生态景观中人与环境相互协调并行发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景观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生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3.
婺源傩舞     
我的家乡婺源是中国最美的乡村之一。婺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多:三雕、抬阁、傩舞、茶艺等。  相似文献   
74.
<正>《一夜的工作》是著名诗人何其芳的作品。作者以自己亲眼所见的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为内容,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展现了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伟大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周总理无比崇敬、无比爱戴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75.
明清徽州商帮兴起,徽州商帮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因为徽州六邑经济特点和传统的不同,因而其财富的形成也是各不相同的.以往大家要么是整体研究徽州盐商、典当商人、茶叶商人,而区域内的商人具体经营情况只是偶有提及,本文对婺源木材商人进行具体研究,从婺源商人经商的兴衰、木材商人的经营方式和影响三个方面,展现婺源木材商人的形象及其经营脉络,力图深入和细化徽商研究.  相似文献   
76.
婺源徽剧旧称徽戏、徽调,是我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其声腔以弋阳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目连戏的下江调,并融合了江西地方戏曲饶河戏(今称赣剧)的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形成了有别于"安庆"徽剧的婺源徽剧。在对婺源徽剧进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对婺源徽剧的形成、艺术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7.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82-82
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婺源人,曾就学于州学,为诸生,娶歙县祝氏女为妻。宋政和八年(1118年)同上舍出身,以迪功郎调福建建州政和县尉。朱熹的祖父朱森随同朱松一起来到福建。朱森去世时,适逢方腊起义,灵柩不能还乡,便葬在了政和县。朱松为了为父亲守丧方便,便入了建州籍。守丧期满,再  相似文献   
7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存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乡村旅游中片面强调传统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忽视对文化资源的应有保护,严重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本文以“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为实例,就如何保护乡村文化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在分析婺源乡村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婺源乡村文化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79.
22年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用地空间格局的演变,经历缓慢上升、迅速增加、扩展回落三个阶段,由古村“点状式”扩展演变为古村“填充式”、新村“团状式”和外围“外延式”扩展;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比例大幅降低,向“居住—旅游—商服”多元复合型功能演变,在空间结构模式上分别表现为单核点状式、多点线性式和多线块状式。其演变过程受到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种内外因素驱动,并存在一个有规律的闭环式驱动机制。篁岭乡村旅游聚落仍然存在活态文化缺失、聚落景观城镇化、空间耦合度不协调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聚落空间科学规划、创新乡村土地政策、丰富用地功能类型、强化用地乡村属性,吸引原住民回迁居住生活、乡贤返乡生活创业、外乡人前来旅居生活,以满足旅游市场高品质需求和乡村旅游发展高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