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孔颜乐处”是儒家的一个传统哲学话题,体现了儒家由孜孜不倦修道至乐道的崇高境界。这种思想发展到宋明理学,经理学家们体悟升华,形成了一整套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理论体系,在当前“孔颜乐处”依然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颜之乐"是中国古人对幸福的理解,以往也有一些学术著作提及,但李煌明的<宋明理学中的"孔颜之乐"问题>一书,却让我们对于"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至今没有一部论著能像李煌明博士的这本著作那样对此问题表述得这么详细、逻辑这么贯通严谨.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这本著作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骆秀兰 《中国教师》2013,(22):78-80
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堪忧。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困难,会导致中学生精神困扰,出现种种心理障碍和危机。自1999年8月13日我国教育部提出《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来,人们对"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开始予以关注。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本教育的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规避学生的心理问题,即用本民族的儒学文化去规避和化解。接下来,笔者就儒学文化中的思想针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孔子对颜回身处陋巷,箪食瓢饮而不失其乐的称赞到北宋时被周敦颐等人称为"孔颜乐处",它主要的意蕴是不耽于贫困而自守其志,追求一种精神及道德上的完善和超越。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孔颜乐处将其从精神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对其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学已经蕴含了“孔颜乐处”思想,其后的儒学内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直到周敦颐详细阐述了这一思想,使其成为宋明理学家的核心议题之一,才对后世儒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孔颜乐处”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作为一种理想人格的象征,它历来为学者们所推崇和津津乐道。这种理想人格包括以“诚”为核心的真理境界、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境界和以“乐”为核心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先阐述儒家"孔颜乐处"这一哲学命题的休闲审美蕴含,然后再通过苏轼对孔颜乐处的接受,并结合黄州时期苏轼的生活经历,最终说明苏轼是以"孔颜乐处"的精神来超越其在黄州贬谪生活的艰难处境,并表现为一种休闲审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8.
魏晋以来论山水画多重在创作客体,但宋人论画重在对主体人格修养的叩问.这一变化固然有山水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而具备的自身的发展逻辑,但同时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外在原因.山水画批评风尚的这一变化时期,正是影响中国社会近千年的理学的流布时期,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家和山水画理论家们是难以置身于理学这一"时代精神气候"之外的.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在教师人格建构理论上我们除了向西方学习之外,更要承继历史,批判继承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建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想教师人格模式。本文拟从"孔颜之乐"三境界及其对教师人格建构的启示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20.
两晋之时,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儒学的凋敝,传统的义利观受到挑战。在这样的困境中,葛洪试图对义利问题进行重新阐释和建构。葛洪首先从时和命的语境中展开对义利问题的探讨,意图为此增添宿命的色彩;其次,在唯“义”的隐藏前提下形成“义高于利”理论内核;最后,提出理想生活的终极追求:孔颜乐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