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4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和学术争论的焦点之一。唯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对人类伦理的服从与挑战,……。  相似文献   
32.
本文就朱少强同志对笔者《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论争可以休矣!》一文的批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
《内蒙古教育》2007,(9S):4-13
语文单独设科始于1903年,至今已经105年了。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最难教,语文老师最难当,语文教学受到的社会指责最多,语文界的学术争论也最活跃,教学方法五花八门,教学流派众多,此起彼伏,莫衰一是。这也说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语文学科的成熟度仍然不够,未厘清的问题仍然成堆。  相似文献   
34.
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1年我国一些学者对文献分类学研究对象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争鸣,归纳起来,主要有九种观点,至今尚 未达到共识。运用科学方法,确定文献分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分类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学术争论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在长期以来缺乏硝烟味的博物馆学领域,这种学术争论弥足珍贵。拙作《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在《中国博物馆》刊登后,不仅得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点评,而且得到来自李文昌先生的批评。我欢迎这种批评,并衷心希望这种学术争辩在博物馆学界能蔚然成风,从而在更深入的层面推动中国的博物馆学的发展。也正是出于这种想法,写下此文,作为回答。  相似文献   
36.
二十多年来我国法律语言研究可分三个阶段:酝酿期、草创期、深化期.研究的特色是重视构建法律语言学理论体系,潘庆云的<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等的理论及体系各具特色.法律语言研究的成绩主要是: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学术队伍;初步构建了法律语言理论与体系;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重视为现实服务.不足之处是:法律语言各部分研究不平衡;学术争论不够;科学性、系统性不够,紧扣法律语言特殊规律的力作不多.  相似文献   
37.
这次争论首先由北京师范大学王策三教授发起。王教授在矧匕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上发表了一篇4万多字的长文:《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他认为,当前存在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要认真对待和克服;要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应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多样综合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加强理论和学风建设,必须建立科学的、有自己特色的课程论。  相似文献   
38.
二十多年来中国法律语言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多年来我国法律语言研究可分三个阶段:酝酿期、草创期、深化期。研究的特色是重视构建法律语言学理论体系,潘庆云的《跨世纪的中国法律语言》等的理论及体系各具特色。法律语言研究的成绩主要是: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力和发展前景的学术队伍;初步构建了法律语言理论与体系;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重视为现实服务。不足之处是:法律语言各部分研究不平衡;学术争论不够;科学性、系统性不够,紧扣法律语言特殊规律的力作不多。  相似文献   
39.
龙学锋 《百科知识》2000,(3):19-20,25
回顾科学发展的历程,充满了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各个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应该说,科学争论有利于学术繁荣,推进科学不断向前发展。因为在科学争论中,不同的科学假说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客观  相似文献   
40.
刘苏 《天中学刊》2008,23(1):26-28
错误理论不仅本身含有提出新问题、采用新方法、引进新概念等创新之处,而且在科学创新中具有促进作用:排除错误的可能性,突现真理;为科学创新提供出发点;引发学术争论和交流;成为科学研究的"范式",为科学创新指明方向;传承科学的怀疑精神.为了利用错误理论的创新价值,应对错误理论持宽容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