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23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35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作为不同社会中最初的知识分子,中国士阶层与古希腊智者派的教育活动大同小异,诸如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参政议政等.而其教育思想却不尽相同,相对于智者派而言,士阶层对于教育的作用、目的及教学内容的探讨要丰富而多元,而智者派在这方面的探讨较为集中而单一.  相似文献   
62.
东汉末年,在粤西士人的努力下,交趾改称交州,与全国十三刺史部一样同称为州,建制的升格,意味着越、汉一体化的新进程.东汉末年,苍梧太守牟子博撰作<理惑论>,这部佛教史上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撰述之所以出现在交州,就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因其偏远,中原人士避乱至此,带来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锋、交流;因其偏远却与海外交通便利,较先接近海外学术.粤西文化建设,又是在外籍人士远赴粤西任职为宦者与本土少数民族"酋领"的共同努力下发展的.  相似文献   
63.
隐含读者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本文主要从司马迁的创作目的与动机的角度分析《史记》,从而推断出它的隐含读者分别是最高统治者——帝王,一般统治者——在朝大臣,及在逆境中的士层。  相似文献   
64.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谓一枝独秀。因其性寒、俭、清、雅,备受历代文士、雅士、隐士和僧人的青睐。士是历史文化最为敏感的先验者,其对茶的偏好正是时代文化特征在情感症结中的物化反应。因而茶和士文化无形中交织、融汇在一起,茶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士文化的发展起了催生、助长作用,而士文化又以其在不同时期的内在特质成就和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65.
66.
樊守义(1682-1753),又作守利、守和、诗义,字利和,乃山西省临汾人氏.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樊守义的<身见录>是一部至关重要的著作. 1707年25岁的樊守义随在华的耶稣会士艾若瑟(Provana)赴罗马见教皇.他们二人从澳门出发,经由巴西、葡萄牙、西班牙到达罗马.樊守义在欧洲待了数年,加入了耶稣会,并且还进入罗马神学院学习神学,毕业后晋升为司铎,取教名类思.1720年樊守义和艾若瑟回中国.  相似文献   
6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女博士群体不断扩大,并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在现实中,女博士不但无法同男博士一样享受自我实现的喜悦,还背上了一个沉重的称谓--"第三性".  相似文献   
68.
关于中国君主制(封建)社会漫长的原因,学者大都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很少见从构成其社会主体的士农两个阶层进行分析。人是社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因此,历史是高不开入的参与,特别是离不开社会主体的参与.通过对中国君主制(封建)社会主体的士农两个阶层特性的分析,笔者发现士大夫的依附性与批判性、农民阶级的依赖性与反抗性是这个社会得以长期存在的不可忽视因素.  相似文献   
69.
教育“专业化”造就的是职业,不是精神,真正的教育是历史的通透,是辩证法.真正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是:雪花有火花的光芒,寂静有音乐的韵律,悲哀是至乐,红色有蓝色的智慧,柔弱是刚健,躁动是安详,叫嚣扰攘是自由伸张自我,愤怒是境界,十字街头是彼岸世界.  相似文献   
70.
《睦州刺史二夫君神道碑》是福建名士林蕴为其父林披所作,碑文包含了中唐福建社会变迁的史实,是研究中唐以降福建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通过对碑文的考析,揭示了在中唐变革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林氏一家与江南文化圈的关系,以及以林蕴、林藻、欧阳詹为代表的闽中士子群能够率先走出福建,融入主流文化的原因。通过碑文与相关文献的比读,进一步揭示科举考试刺激下唐代福建文化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