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23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30篇
体育   25篇
综合类   29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繁荣的唐代经济为文人创作以经济为素材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主要以<太平广记>中的唐五代小说为文本,通过对唐人小说中士商、工商、农商关系的分析,展现文人对四民的认识--新"四民"思想,即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排序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72.
王振栋 《文教资料》2008,(28):59-61
处于"历史轴心期"的战国时代,社会动荡,战乱纷争,促成了"士"阶层的产生.中国士人理性精神的觉醒,以国事为己任,直言劝谏,充当"帝王师"的角色.屈原作为士中最杰出的一位,拥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但社会的黑暗,以及自身的各种因素导致了屈原崇高的悲剧,以死殉道,彰显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3.
“士志于道”是儒家据以评判士之是非善恶的最高价值标准。“志道”之学,指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觉地追求儒家的道德境界,并以此作为立身处世的终极价值依据。而传统的“三不朽”理论又以“立德”为上善之选,这就为知识分子从“立德”走向“不朽”提供了内在依据。陶渊明的“立名垂世”思想,是指他在“志道”的践履过程中所形成的指向“不朽”追求的价值意图,即通过“三不朽”的操作体系以实现垂名后世的价值理想。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用“志道”之学为自己的“立名垂世”思想做了策略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74.
温庭筠是晚唐时期大力作梦词之第一人.其词中梦意象内涵主要表现为离情怀思、凄惋失望和抑郁不偶.他在词中大量运用梦意象,既有感士不遇之主观原因,也受晚唐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5.
先秦墨子以人性“所染”说为哲学基础,进而提出救世“兼士”的理想人格,并扩展了教学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教育方法和原则。他的教育观精辟独到,自成体系,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6.
一、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出身寒微,幼年丧父,靠奋发读书跻身仕途。他少时有大志。举进之后,曾带兵边塞,屡建大功,西夏称他“胸中有数万甲兵“,不敢犯边塞。他饱学达理,志洁行  相似文献   
77.
“自然”概念的提出是先秦“士文化”的直接产物。从词汇意义上说,“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自己成为这个样子”、“自己这样”,它突出了万物所具有的自然生成性和本然自在性;在“士文化”为核心的社会背景下,“自然”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它是宇宙的普遍原则和终极价值,是当时人们修身、治世、处世的最高规范。  相似文献   
78.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中国文化是一种儒学文化为核心的文化 ,中国儒士———知识分子的“士志于道”的理想主义精神、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用行舍藏”的“穷达”修身观等精神特质都是在这种文化的大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79.
模式困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开放教育试点总结性评估来临前的“模式群”现象,提出一些困惑和思考。  相似文献   
80.
陶渊明研究     
主持人语:本刊开辟"陶渊明研究"专栏,首次刊出逯钦立先生遗文《评陶渊明》(手稿),这在当代陶渊明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逯钦立(1910—1973)是当代著名的陶渊明研究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逯钦立就英译《陶渊明集》。40年代撰写《陶渊明里居史料评述》《陶渊明行年简考》《〈述酒〉诗题注释疑》《〈形影神〉诗与东晋佛道思想》等论文。60年代之后,又先后发表《读陶管见》《关于陶渊明》《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等专论及资料。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逯先生在陶诗的校勘、辑佚、考辨等方面成绩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