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庆典活动是凸显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节庆活动可以拓展文化空间,彰显文化风格与标记。中韩两国都有民间传统的大型公共庆典仪式,以韩国的宗庙祭礼和中国的公祭黄帝大典作为个案对比,分析中韩对历史文化的呈递经验,体会韩国对文化遗产“本真性”的态度,借鉴以庆典仪式呈递民族文化遗产的做法,挖掘我国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内涵。  相似文献   
22.
《同学少年》2012,(11):52
"十恶不赦"的说法,初见于唐朝。根据唐律的规定,"十恶"大罪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曰谋反,即以各种手段阴谋推翻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封建国家统治的行为。二曰谋大逆,即预谋毁坏皇帝的宗庙、皇陵和皇宫的行为。  相似文献   
23.
碑在我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大演化阶段。首先是无字碑时期,这一时期,碑被当做一种工具,或用于下葬,或用于拴系牲畜等;其次是有字碑时期,即在碑上篆刻文字,以颂扬人的功绩、德行,或者记载史实等。秦时期的碑属于具有实用功能的实用碑。根据文献记载以及考古发现,当时的碑有三种。一种属于下棺用的碑,天子称为丰碑,  相似文献   
24.
刘汉杰 《百科知识》2012,(15):51-52
汉语"主"字有多义,其一为"神主"。所谓神主,又称木主、牌位,也即写有死者姓讳、身份、官职、封谥等供人们祭奠的灵牌。在传统文化的语境里,为故去的长辈制作灵牌的过程称"作主";而请人用朱笔补上灵牌上"主"字一点的仪式则称"点主"。"作主"、"点主"之俗流布广、影响大、讲究多,成为国人践行"慎终追远"孝道观的重要载体。"作主"之俗起源早据文献记述,作主之俗周代即已存在。  相似文献   
25.
“周陵”主属魏晋起看法各异,而祭祀亦然。唐宋以来,非但未止,且更为隆重,形成定制。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及档案,对周王祭祀及历代祭周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26.
“古代国家”以礼为干,是“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的文明实体。“事天”突出的是人对天的依赖关系,社会组织属于“古文化”,表现为以天为王的“宇文国”。“事地”突出的是人对土地与财富的依赖关系,社会组织属于以土地为域的“方国”,表现为“社稷国”。“尊先祖”突出的是人对祖宗的依赖关系,社会组织是以祖为尊的“王国”,表现为“宗庙国”。社会组织进入“宗庙国”阶段,在礼制上就表现为宇文、社稷、宗庙三位一体的“古代国家”。  相似文献   
27.
西汉元帝时期由于儒学复古思潮的推动,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庙制争议。其宗庙制度的确立经过了元、成、哀、平四个时期。其间,诸多因素纠缠在一起,理论的制约,现实的需要使庙议在夹缝中进行,显示了新政权对旧制度改造磨合的艰辛,庙议的结果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自唐至宋于沿袭中为之一转:由宏博大,内收为华丽精致。唐宋两朝在中国古代史丰各有称盛、称极之处,夹五代十国而前后相连,却展现出殊异的风格,这亦反映在城坊建筑这一社会的局部构成中。本文试图从都城建筑、宫苑建筑、皇家园林、私人园林几方面对唐宋风尚的流转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9.
周初燎祭制度源于歧周文化,属"因于段礼"又不乏创制的跨文化形式.从对<天亡簋>铭文和<世俘>资料的分析可知,西周初年无论大山祭天,还是庙祭先祖,都是以岐周文化为宗教本源.在祭法上,周初尚袭了段商燎祭仪式,可向先王燎祭告胜,但并不直接燎祭上帝,是在燎祭先祖过程中完成对天宗上帝的祭祀.这种燎祭天仪式,为晚周祭天礼制开启了新篇.  相似文献   
30.
在我国古代,非常讲究地位的尊卑、位次、排序,尤以宗庙祭祀时最为重视。“昭穆”就是分别地位尊卑、高下的特定词语。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常见的是用“昭穆”来分别地位、次序。如《左传·僖公五年》:“虢仲虢叔,五季之穆也”。在祭祀时,父居右为“昭”,子居左为“穆”。《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穆,庙序也,一世昭,二世穆。”《礼·祭仪》:“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父昭子穆……(是昭穆所生谓子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