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任何民族文化的传统都是历史中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是精华与糟粕相混杂的。对于如何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顺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见《北京日报》2006年8月21日)一文中区分了两种理解方式,即实体性的理解方式和价值性的理解方式。实体性的理解方式即机械的二元分立的  相似文献   
12.
司法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常规司法中基本处于均衡状态,而司法能动的践行使得这种均衡状态发生改变,司法不确定性进而成为沉重的议题。就司法确定性困境治理而言,实体性软法较之硬法等其他规范在可操作性、适应性、可接受性和客观性等方面优势得以体现。无论作为证成理由、依据理由还是作为续造原料,实体性软法在司法适用中产生了类似缓冲地带效应,但适用的前置性审查、司法领域的差别性、司法权力的集合性行使等限定性因素应当予以考量。  相似文献   
13.
14.
哲学的研究注重对概念的分析与概念的体系化,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包含在古代文化之中,所以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要使用一定的方法。在概念及其体系明确之后,哲学的实体性特征得以显现,从而使哲学体系具有了便于进一步研究的可比性。从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中国哲学的实体性与功能性特征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之一体的两面。  相似文献   
15.
"比较"内含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实体性思维,存在于实体之间,致力于结构性的并置和借鉴;一种是关系性思维,存在于关系之中,致力于建构性的理解与对话.但两者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替代关系,而是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融合升级的辩证关系.因此,比较教育研究的思维逻辑不仅意味着生成性的结构主义或功利主义的教育实践,而且意味着理解性的主观主义或解释主义的教育哲思,体现着人类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可以说,比较教育不只是基于若干研究对象的实体性对比和对照,更是以关系性思维在关系间建立人类理解的学问,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性存在,达成国际理解的复杂转换过程.从实体性思维到关系性思维,不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人文主义转向,而且也是对比较教育学科人文价值的再认识,最终将有助于推动比较教育研究成为一种总体性的人文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在人类面临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语境中应运而生。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批判精神。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视野将表明文学参与现实问题的学科转向。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表现在从文本形式研究到内容本体追问的转向、从研究的概念化模式向关注实在性存在的转向、从以语言为中心的文本解读向以生命为中心的文本阅读转向三个方面。生态批评的学科转向意味着重新整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趋势,意味着从本体回归的视角重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所谓时代精神,就是一个时代的根本精神。我们的时代精神就是"非实体性"。在哲学上它表现为对于传统的实体——绝对理念、上帝、本原等实体以及永恒等实体性的解构;在政治上则意味着对于王权的解构,世袭制、集权制逐渐解体,而代之以非实体性的制度——民主制。民主的实质是对话、协商,只有在对话中才有真理,才有正义,也才有人的尊严和个人的权利可言。  相似文献   
18.
●教育技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教学设计●要有效地利用教学媒体,将硬件技术主动地、巧妙地整合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不光要掌握合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小技术,还要掌握将各种技术综合起来的大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从产学合作教育的由来出发,从实体性、互利性、主导性、主体性几个方面论述了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属性及学校、企业、学生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本质”一词的原意,应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体,即人都是处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的自然人。因为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概括了人的全部因素,它存在于社会始终,它在矛盾运动中顺次展开为需求与生产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实现为各社会形态,表现出集团和个人的特殊本质。人的本质包含许多层面,每一层面都是一种人性。个体人的本质以其中一种人性为特征,但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以往关于人本质的学说大多是把人性夸大为人的本质,这是他们不能科学揭示人本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