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4篇
科学研究   13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7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3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儒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后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和现代新儒学等阶段。每一阶段儒学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儒学自身理论的嬗变及对佛道思想挑战的回应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2.
明清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新旧经济形态所衍生出来的思想发生激烈冲突,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宋明理学家们“空谈心性”所培养出的不谙实用之人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实学思潮在批判理学的同时,指导并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实学教育家们更加注重“经世致用”人才的培养,并且推行有利于民生的实政,使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都更加实用化.  相似文献   
23.
“习斋研究”专栏自2004年第1期在本刊创设,至今已满周年。  相似文献   
24.
胡乐凯 《兰台世界》2017,(15):123-124
魏源作为晚清著名思想家,编纂了时代巨著《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集中表达了魏源提出的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西方并向西人学习的思想、学习西方军事以及科技各方面的思想等。虽然存在着特定的阶级局限和时代烙印,这此思想对近代的哲学理论以及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对实学的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当然对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柯瑞逢 《上海教育》2008,(17):30-31
所谓实学,清初学者颜习斋概括为“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其核心即王阳明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中国历史上,每逢变革之际,多有仁人志士为施行实学而摇旗呐喊。 晚清阶段,伴随西学东渐日兴,革故鼎新日盛,这种强调把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的实学思潮,进一步被李鸿章等人注入了采西学、师夷智、设局厂、谋自强等新内容。  相似文献   
26.
颜元的人才培养观是他的实学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人才是国富民安的根本;教育要培养经世致用的"实才实德之士";人才培养的机构是学校;学校要以"真学"、"实学"为内容,以"习动"、"习行"为方法教育学生,这些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7.
钱玄同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与陈独秀、胡适齐名。学术界对于钱玄同的研究,已逐步走向科学、客观和公允,但有一些问题仍需强调说明,这就是:钱玄同语言偏激,但目的是疗救社会;他以唤醒社会、救救青年和孩子为其教育理念;有着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删繁就简、嘉惠士林的社会关怀;另外,作为以思想家为主的钱玄同与政治家有着不同的认识逻辑。只有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认识和研究钱玄同,才能给钱玄同以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使后人了解这位为中国学术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  相似文献   
28.
明清商业经济的发展与宁波商帮的兴起,孕育出黄宗羲开风气之先的实学教育思想,而以"经世致用"的实学教育实践为己任的浙东学派又将之发扬光大,潜移默化为宁波商帮的文化底蕴,从意识形态上促进了宁波商帮的发展与雄飞.  相似文献   
29.
清代教育家、思想家颜元在反对理学空疏无用的同时,建构起了以实学为主要内容、倡导经世致用的学习理论体系,尤其是他重视体育和生产劳动知识的学习理念,与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观有相同之处。颜元的治学观既是对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总结,又是对近代学习思想史的开启。  相似文献   
30.
正名思想源自孔子,它立足语言文字名实关系的深入分析,对中国训诂学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呈现出"正反合"的整体规律。先秦时期,正名思想落实于具体的语文解释,开启了声训、形训两大体式,为语言文字的理据探寻提供了基本的训诂形式,这是正题。到了汉代,正名聚焦于经学、小学领域,其鲜明的经学化倾向导致了训诂的随意性与名实混淆,走向了正名的异化,这是反题。汉末以许慎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家纠正流弊,树立起训诂学的实学传统,实现了正名的复归,这是合题。秦汉"小学"是中国训诂学史的开端与底色,在正名思想的影响下,奠定了训诂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