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4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57篇
教育   34553篇
科学研究   1431篇
各国文化   124篇
体育   850篇
综合类   1405篇
文化理论   190篇
信息传播   4331篇
  2024年   182篇
  2023年   680篇
  2022年   780篇
  2021年   761篇
  2020年   774篇
  2019年   769篇
  2018年   413篇
  2017年   737篇
  2016年   880篇
  2015年   1331篇
  2014年   2868篇
  2013年   2433篇
  2012年   2861篇
  2011年   3111篇
  2010年   2907篇
  2009年   2844篇
  2008年   3631篇
  2007年   2645篇
  2006年   2024篇
  2005年   1786篇
  2004年   1861篇
  2003年   1812篇
  2002年   1479篇
  2001年   1192篇
  2000年   825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240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徐强 《视听界》2002,(2):25-25
站在人文关怀的基点上,审视当今传媒所热衷于传播的社会新闻,就会发现这样一种悖论:一方面,社会新闻的表现重心毫无疑义是芸芸众生;另一方面,社会新闻却对最普通的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关心,甚至漠视人的生存意义。这种悖论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73.
广播剧是一种听觉艺术,听众只能凭听觉欣赏,以获得审美享受。一部好的广播剧除了剧中人物对话,独自外,还必须合理运用音乐。音响。解说等创作手段来协调整个剧情演绎的节奏和气氛。本文结合笔者编导的《瞬间》(先后荣获98年度浙江省广播文艺奖二等奖,浙江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98年度中国广播剧奖二等奖)和《玻璃心》(荣获2000年度浙江省广播文艺奖二等奖),谈谈对广播剧抒情本质的把握和审美空间的开掘。  相似文献   
74.
75.
2、典型性和概括力 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往往津津乐道其故事情节或风景场面的叙述和描写。在散文式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固然重要,但毕竟不同于文学创作,叙述和描写不宜太技巧、太精致、太琐碎、太细节。在1991年人民铁道报发表的《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的消息中,记者没有把过多的笔墨放在现场的省长、部长等风云人物身上,而是特别注意到了“破例被北京型内燃机司机扶上操纵台”的“一名从百里外赶来,身穿羊皮袄的80岁老  相似文献   
76.
77.
威廉斯认为化的“普通”男女“活生生的经历”,这种平民化的定义为我们解读电视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多元的化背景造成了受众群体的“小众化”,而受众多元的化期待必然要求电视化本以多种形式满足受众需求,但电视在传承当代化,满足受众化需求方面,往往造成顾此失彼的现象,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即走过了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本试从受众化期待的多元化来解读谈话类节目形式变化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78.
从理论上说,新闻强调事实准确,时效性强,思想内容有针对性,同时也要求文笔生动,可读性要强。然而,在我们的新闻实践中,谁都不能否认,报纸、电台、电视台每天刊播的消息、通讯、评论、专题报道中,呆板、枯燥、空话、套话连篇的东西还是数不胜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呼吸、劳作、恋爱的人是各具个性的,中文也堪称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种之一。为什么当我们的记者用笔、用手中的摄像机去反映这个世界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创造、情感纠葛时.却每每会选择一成不变的表现方式和最乏味的语言?一些同行可能会列…  相似文献   
79.
任何社会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在考察一个经济问题的时候,也不能离开上层建筑的变化去孤立地进行,而应该从一个非经济的视角多加审视,这种非经济视角包括政治、政策、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也就是广义的社会视角。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经济报道不仅要重视研究和直接反映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而且应该由此延伸开去,更多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改变经济报道那种单一的、垂直的、生产的、流通分配等纯经济的角度,以主体的、横向的、多元的社会视角,对新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作社会视角的扫描,以满足新闻受众理性思考的新要求。 换言之,记者要用经济的眼光审视社会问题,从杜会的角度考察经济事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新闻与社会新闻的“角度互换”,这样才能够将问题看透彻。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