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71篇
科学研究   27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91.
对于《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慕",苏教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均未作注。多数古文选注和译注文本将其释为"爱慕""思慕",实属不当。也有学者将"慕"之早期义项"啼哭"视为此处含义,实则不然。"慕"在此的真正含义应为"悲哀""悲伤",这个义项倒确实是由"啼哭"义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92.
有"牧歌"称号的<边城>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作品从容舒缓的叙述语调,明净澄澈的语言,所展示的宁静淳朴的茶峒小城,善良美好的小城人民,都似乎在展示"牧歌"情结.然而沈从文的弟子汪曾祺讲到:"<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潜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诚然,<边城>不纯是一支不食人间烟火的牧歌,寂寞和悲哀是小说抹不去的底色.  相似文献   
293.
寂寞红柳     
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的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  相似文献   
294.
常作印 《师道》2007,(3):16-17
说句实话,作为教师我,最怕听的是师德报告。因为每次报告听完,没有自豪,只有悲哀。为台上的“优秀教师”悲哀!更为我们这个群体悲哀!他们催人泪下的报告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相似文献   
295.
周勇 《上海教育》2013,(13):58-60
近些年,为"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发展"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教育",不少课程及教育专家都在提倡"儿童学"。新近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也把"儿童学"列为教师必须掌握的新"教育专业知识"。虽然目前还无法看清楚,为了让学生获得"理解""尊重"乃至"快乐",提倡者将会以什么样的"儿童学"训练教师,但当前的提倡与政策推动倒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清末以来教育界兴起的诸多时断时续或不了了之的"儿童学"运动。  相似文献   
296.
刘禹锡与柳宗元,年龄相近,遭遇相似,一长寿,一短命。因家庭出身等客观状况不同,导致对左迁命运的不同心理感受,影响其身体健康及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297.
寂寞的月亮     
汪建中 《新读写》2013,(4):50-51
在我的视野里,真正寂寞的,恐怕就是月亮了。她那么孤单地悬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我们的地球,总是在挡着她的光亮,偶尔漏给她一点点光线,像是在施舍一个孤儿,但她却无比开心,冲着我们弯着嘴角甜甜地笑起来。  相似文献   
298.
《飘》,在研究领域备受冷落,是因为其传达了不符合主流的价值观;但它对旧南方文明的缅怀,对新南方秩序的迷茫却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在后现代文化背景下,无论从文化文本性,还是小说文本性来研究,《飘》都是一部经典的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299.
认识一位作家,他隔一段时间,就会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打电话给他,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他的QQ也不在线,发电子邮件也不回复……就好像去了另外一个星球一样,但几个月以后,他又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原来他切断了和外界的所有联系,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专心写书去了,他说他这样做是为自己找一个寂寞的所在,以便能够不受任何干扰地写书。因为文学事业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有资格创造出辉煌和灿烂。  相似文献   
300.
沈从文所表现的是一个原始氏族遗风与封建宗法关系并存的湘西社会,是一个古老传统正在急剧损失、崩溃的湘西社会。面对生命的美丽与哀愁,沈从文在理想和现实的双重世界中徘徊。因此他的作品里洋溢着人性美的光环,而在面对中国的社会现实时,又表现出对边城人民历史命运悲剧的沉重叹息,为他们置身悲剧命运中却不知悲剧为何物的麻木灵魂感到心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