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1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刊中报     
《宁夏教育》2007,(4):39-42
我区“促进教育公平”被摆到突出的位置教育公平之所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是因为一种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无论从办学条件、经费投入还是入学率来看,我区基础教育都取得了良好发展。目前,我区已全面实现“普九”,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4%,初中阶段入学率为96%以上,初中升高中达80%,高于全国水平。享受“两免一补”学生比例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55%,从去年开始,我区财政还拿出1000万元,对享受“两免一补”学生免费提供教辅材料。全区共解决了5万多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目前我区基础教育阶段的问题不是上学难和上学贵,而是发展不均衡、择校  相似文献   
22.
人人皆知,眼睛(眼睛-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的态度。课堂中教师的眼神可以在教师和同学之间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教与学之间产生共振,同时也搭起了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让学生在舒畅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学到知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23.
曾经以小学教师的身份昕过一节重点高中的数学课,感觉不太舒服。原因在于教师每次提问后举手的学生竞寥寥无几,与平常看惯了小学课堂中学生举手如云的现象迥然不同,这让我切身感受到了“年级越高学生举手越少”。课后,我纳闷地问了执教教师一个问题:学生不举手,那你如何知道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把握学生的思维进度呢?教师回答了很多,归纳起来就是“察言观色”,看学生的表情、看学生的言行。  相似文献   
24.
乔巍  周采风 《职业技术》2006,(12):141-141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类型的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因此,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我院作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致力于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企业基层第一线从事与生产过程直接有关的高级应用技术人  相似文献   
25.
教师是造就社会人才、开启学生心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前,我国教师担负着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素养,让教育在细节处升华。  相似文献   
26.
底气     
底气,是一种无需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不必故作高深的大气。面对未来,我们应当做一个有底气的人。底气是一种坚持的力量,让我们能够直面生活的挫折。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曾饱经颠沛磨难:流离失所,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然而,这一切并没有让他沦陷于内心的哀愁。  相似文献   
27.
郎宇飞 《上海教育》2007,(4A):50-51
课堂教学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对话交流,具有生成性。课堂上,学生的举动、眼神、表情、注意程度、对问题的质疑,都透视出他们的内心活动。在“金属工具”一课的教学中,我先是用PPT展示几张青铜器的图片,认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果,我发现学生不是很在意,有的说:“我在博物馆看到过”等。我意识到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止一次,何不请他们根据自己所见所闻介绍青铜器呢?于是,我立即行动。顿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们各抒己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28.
只要存在着师生关系,就一定存在着师生矛盾。面对师生矛盾,我们不能害怕,更不能逃避,而应采用正确的方法,巧妙地处理。  相似文献   
29.
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新师生关系。很多机械脱节的课堂案例给教师提出了一个研究的课题: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做一个有心的察言观色者?作者认为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要多渠道接收反馈信息,并及时把握及处理这些信息,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30.
察言观色”是中国传统“家天下”文化背景养成的说服传播技巧.在梳理“察言观色”词源学与哲学意蕴及其历史流变的同时,引入戈夫曼的社会情境理论与米德的符号互动论来加以阐释,从而论述了“察言观色”在中国说服传播视阈中的深刻内涵,剖析其产生的社会制度背景和传播结构,总结出其艺术表现,并在与古希腊说服的比较中阐发出其背后蕴含着的中国传统传播艺术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