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849篇
科学研究   416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1篇
综合类   26篇
信息传播   21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22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构建动态课堂 焕发生命活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改工作不断深入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已逐步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活力,促进其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2.
剥制标本多为国家保护动物剥制而成,且易受外界环境侵害,如潮湿、日光照射、虫害等。故平时如管理不善,极易受损。管理好剥制标本有以下简易方法:首先管理好保存的环境,控制霉菌生长。霉菌生长离不开水分,当空气湿度在70%以上时,霉菌易生长繁殖,出现霉斑,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图像的增强降噪处理是提高射线成像分辨率与灵敏度的关键,而射线数字检测是当今射线成像与诊断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文中介绍了三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射线图像去噪方法及原理,分析应用这三种方法对一幅射线无损检测的图像进行增强去噪处理的结果,并对实验的结果数据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说明他们在图像增强及去噪效果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射线检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莉 《内江科技》2007,28(10):129-130
射线检测技术包括射线照相检验、射线实时成像检验和射线层析检测等多种技术的无损检测手段.由于射线检测技术具有可自我监控检测工作质量和检测技术正确性的特性,已成为重要和广泛应用的无损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激光在农业和生物技术、医学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的情况谈了对人类生活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姚中港 《中国科技纵横》2014,(3):222-222,224
碘熏手印具有易于消失和易受背景干扰的特点,本实验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检验纸张上的碘熏手印,研究其是否能对手印起到增强效果。结果证明,该方法能够检测到碘的存在,但谱峰较低,在成像系统中不能反映出指纹纹线。实验结果是由碘原子的自身特点所造成。该方法在法庭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88-90
意大利-美国物理学家费米(Fermi,Enrico,1901-1954)(邮票F4a)出生于罗马。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是教师,费米是他们3个孩子中最小的。1922年费米以有关X射线衍射的优秀论文在比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几个月后,费米到德国,在玻恩B40N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24年回到意大利,1926年任罗马大学物理学教授,从事固体中电子统计规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工业 γ 射线探伤作业时产生电离辐射,文章基于探伤室投入运行后对周围剂量当量率的监测,根据运行后的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同时对工业γ射线探伤作业中的辐射安全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工业γ射线的室内探伤项目建设及安全运行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俞军 《湖南教育》2005,(18):30-31
近来听了很多不同级别的观摩课,觉得仍有不少教师对“错误”敬而远之,教学追求的效果仍是“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稍有闪失,便自责不已。事实上,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能力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障碍,进而产生一些“错误”甚至“荒谬”的信息,这很真实也很正常。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这些“错误”信息,推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便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血有肉,变得更加绚丽多姿。这里,笔者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位名师执教的观摩课,其中的两个片段给人以深刻的启示。片段一在“走进新课程”全国小学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