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8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71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正>2014年高考尘埃落定,全国新课标卷(Ⅰ)化学高考试题考查目标与2013年基本一致,但相较于2013年的考题,在必考题部分题目情境变化,计算量减少,试题难度整体来说较2013年有所降低。依然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整体难度与2013年相比有所下降,比较科学地调整了试卷难度,维持总体稳定。一、全国新课标卷(Ⅰ)化学高考试题近三年大纲考点体现考点统计  相似文献   
462.
地域文化以一种或显或隐的方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文人的创作。作家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创作出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因此作品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对研究者而言具有一定的可考价值。深入研究藏族作家阿来的《尘埃落定》中的地域文化因素,以此来阐述地域文化与文人创作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自然风貌、宗教文化、民族文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力图以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解读这部小说中的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63.
2013年中考尘埃落定,总体来说,今年全国各地中考作文命题者都很重视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设计的作文试题都贴近考生实际,让考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也为考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考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考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464.
作为“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的作家阿来以藏族文化为载体,书写人类最本质、最普遍的指向人性的东西而获得了认可,东西方文化如同汉藏文化一样,本质上也是异质文化,阿来的“跨族别写作”与国家形象构建的立场、普遍的人性指向与国家形象的终极关怀等方面都是高度一致的。中国形象要根植于民族文化承载指向人类终极关怀的东西,构建一种民族性与世界性相融通的文化形象,在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和而不同的“和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465.
表演艺术和戏剧演员的最终任务就是要在舞台上创造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具有独特性格魅力的人物形象。戏剧演员要想在舞台上塑造出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就必须从分析剧本开始,因为分析剧本和演员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演员硌须在导演分析的基础上,或者是在与导演的共同研究中,通过自己的分析,真正的认识与感觉到剧本内在的、深藏在文字之下的精神实质,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自己能够更加准确、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466.
2010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喧嚣过后,留给下一年度考生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空间:2010年各批次录取院校中,哪些院校录取分数居高不下?哪些院校在辽宁投放的招生计划较多,成为当之无愧的“招生大户”?哪些院校异军突起,化身为本年度该批次院校中的“黑马”?金秋九月起,本刊多路特约记者分期探访各批次高校,汇总最新录取权威数据,  相似文献   
467.
杨军 《广东教育》2010,(7):9-11
2010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于丹教授评价今年的作文题“很社会、很当下、很思维”,指出了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思辨性。但是笔者认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往年相比,有了更喜人的进步,那就是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更注重在诗意中张扬理性。  相似文献   
468.
阿来在小说《尘埃落定》中为我们精心营造了一个尘埃弥漫的女性世界,土司制度、男权思想、权力欲望与奴性思维等因素深刻地影响了她们的命运,演绎着一幕幕震撼人心的悲剧.深入探究这些女性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尘埃落定》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469.
“双减”发文至今已近半年,一切看似尘埃落定,喧嚣不再。不过,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对“双减”体悟并不尽相同,若要问成效,大概除了教培机构的大门纷纷关闭的直观印象外,就是学校办学又多了一道紧箍咒,提醒从教者,工作不逾越不踩雷。笔者理解“双减”背后教育发展理念以及育人使命的回归,然而,令人颇为困惑的是,中考选拔性功能仍在,甚至比高考更“惨烈”,既然如此,初中教学又该如何去做学科教学的减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