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洪武十三年(1380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265年间户部尚书人数几何,学界至少有四种说法.产生分歧的原因一是对户部尚书实授与带衔未加区别,二是把皇帝的任命等同于在部管事的行为.其实,以洪武十三年为界,洪武十三年前12年间有30位户部尚书,洪武十三年后265年间有86位户部尚书.有明一代,在户部掌管部务的户部尚书...  相似文献   
12.
《明史·七卿年表》详细记载了洪武十三年以后吏部尚书任、去职的年月始末与结局,所载吏部尚书几乎臻于完备。综合可考的史料,尽可能准确、详备地对洪武元年至洪武十二年的吏部尚书进行一番梳理后补订的此十二年间的明代吏部尚书表是对《明史·七卿年表》的补充与完善。对几种吏部尚书表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在明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吏部尚书的任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明代吏部尚书由于受到皇权、阁权和宦权的挤压,导致在整个中央体制中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14.
15.
伏生在秦汉之际的文化废墟上,热情张扬了《尚书》的神圣经典价值。他针对秦之失道,阐释了《尚书》中的公天下和德治理念,又为百废待兴的汉朝提供了多种礼制资源。伏生还吸收了战国以来的新学术思想,提出“三统说”,对《洪范》篇作出了全新的阐释,从而对汉代的经学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来看,伏生的《尚书》诠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尚书》亦由伏生诠释才真正实现其参与汉代文化构建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寻根》2013,(6):133-135
陈寿,字承祚,西晋史学家,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三国志》作者。(《华阳国志》云:“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谯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敏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相似文献   
17.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09,(2):177-180
一经世文编纂的缘起 经世之文,肇端甚古,《尚书》之典、语、谟、誓,皆具经世内容。经世语词,始见于《庄子》。《庄子·齐物论》云:"春秋经世,圣人议而不辨"。历代名臣奏议、政书、类书,类皆经世之作。汉贾谊之《治安策》,鼍之《论贵粟疏》等,皆为经世名篇。唐太宗命魏微等编《群书治要》,辑五帝至晋有关治理国家大要之完篇整段文献,  相似文献   
18.
陈树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27-28,43
尚书》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衍脱讹乱等纷繁复杂的文本异变而失真,校勘讹舛成为正确释读《尚书》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清代名儒阮元组织编纂的《尚书注疏校勘记》对这部经典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在校勘过程中,他们吸收了乾嘉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成果,运用语文学知识和理论稽考审订,创获颇丰。  相似文献   
19.
赵昭 《兰台世界》2007,(7X):1-52
《金》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最早的记述我国古代档案工作的文献。本文通过《金》叙述了周代的档案工作。  相似文献   
20.
孙艺灵 《收藏》2007,(4):53-53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开始栽种梅花,《诗经》《山海经》《尚书》中都有记载。人们喜梅,赋予她深刻的文化内涵。南朝以后,特别是唐宋以来,梅花斗雪迎春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之中。在画家的笔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