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283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7篇
体育   12篇
综合类   14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9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32.
钱宗武、杜纯梓二位先生合著的《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是尚书学史上的新近成果,也是现代尚书学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对推进《尚书》研究具有较高的价值。从一书用词通例、上下文语境、古代字书辞书、历代《尚书》注释等训诂方法入手,对《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的两处注释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3.
张金吾辑录王若虚《尚书义粹》校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中 《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3):139-119
金人王若虚《尚书义粹》久已亡佚,明人黄谏《书传集解》引用王若虚《尚书义粹》说颇丰,清代学者张金吾从中辑出,厘为八卷,金源《尚书》学仅此存留,是研究金代经学、理学流传不可或缺的资料。辑本虽经校对,然犹有脱漏增衍之瑕,核检黄谏《书传集解》,略示校正。  相似文献   
34.
《出版视野》2010,(2):40-40
经部——儒学经典 重要书目如: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札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相似文献   
35.
宋宗祧 《学习之友》2013,(12):23-24
东汉光武帝刘秀,9岁的时候失去了双亲,以种田为生。有一次,他到新野,听说这里有个漂亮的女子阴丽华,不觉心动。公元14—20年年间,刘秀去了长安,跟人学习《尚书》,因见到执金吾(负责京城治安的官员)持两端涂抹金色的大棒很威风出行,扈从的车骑浩浩荡荡,于是生出仰慕之情,不禁暗下决心:  相似文献   
36.
周秉钧先生是文字训诂方面的大家,所著《尚书注译》通俗易懂,文意准确,文情允洽,文字顺畅,是初学《尚书》者的重要参考。然由于研究材料及方法的局限,注释中仍有可商之处。文章对其中15则进行商榷,以请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37.
魏三体石经,也叫正始石经,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刊立.共刘有<尚书><春秋>和<左传>三部经书.论文对石经在历代著录的情况做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追溯了各种拓本、摹本及翻刻本的流传散佚过程.  相似文献   
38.
清代学者姚际恒由于勇于疑辨古书,尤其是疑辨儒经,因而不为当时世俗所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甚至把他说成是一个喜欢剽窃别人研究成果的人。本文从辨伪学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他在考辨古籍方面所作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  相似文献   
39.
学界传统观点认为阎苦璩考证古《尚书》的真焦,出于羽翼朱熹,阐发程朱理学的动机。本从阎氏《尚书古疏证》所表现出的与朱熹学术思想的分歧,对宋儒图书易学的批判,对“虞廷传心”的考辨等方面,论证出阎氏的思想与理学已呈现出离心的倾向,显示了清初由理学的向汉代经学复归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40.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它的作品已不再是词句或语段形式,而是文已成篇,其理论思维、叙述方式,实为后代政论散文之滥觞;它的文章体式多样,文体区别已开始形成;它的在记言中穿插叙事,在叙事中记言,叙事为记言服务,记言以事为纲的作品,次序清楚,首尾完整,富有表现力,成为记叙散文的先导;它的语言虽然“佶屈聱牙”,古奥难懂,但选词造句,精炼要约,开后代散文词约意丰传统的风气之先,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则又表现出作文的技巧性,对后代散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